分享

略谈松紧

 秀外慧中1965 2016-07-23

松紧的问题无疑是拳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记得当年曾经向姚宗勋先生请教什么是松紧,姚老笑答:“你要懂了松紧就懂拳了”,也就是说,解决松紧的矛盾贯串学拳的始终。


关于这一点,老前辈们有很多经典的语录,如“松紧紧松紧相连”,说的就是松紧之间有无穷的转换变化:又如“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说的是松紧都要适度,不可绝对化。


王芗斋先生说“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当与不当”,就是回答众多从学者经常问“到底是松对还是紧对”这样的问题。王老的意思是说,谈论松紧不能离开前提条件,是松还是紧都要以具体情况为转移,否则是无的放矢。

  

那么,什么条件下该松,什么条件下该紧呢?对此,姚宗勋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原则上,除了发力的瞬间,其他时间都应当是松的。这个松当然不是绝对的,起码要保持基本的站姿和问架,不能和睡觉的松一样。当年看姚先生站桩,全身肌肉松软下垂,给你的感觉就像囊膪一样。

  

内家拳的老前辈们一再告诫要松着练,就是因为初学者的通病是身上过紧,在练习时使了不少多余的劲。人在使劲的时候是无法揣摩意中力的。如果平时练习都松不下来,大敌当前、性命相搏之际就更别想松下来了。对敌时,不松就不能神志清逸、挥洒自如,不松也不能灵活多变,更无法做到引进落空。


和姚先生推手时,他是很松的,不慌不忙,没有一处跟你顶劲。你想使劲,一使就空。很多莱鸟愤青级的习武者,对手尚未接近就开始跟自己使劲,全身紧成一个,满脑子对抗意识。对高手来说,这种人是极好的靶子,可以打得很漂亮。这不单纯是实作经验的问题,更是平时练习的问题。

  

身上一紧的结果是百骸不灵,机动性差。各关节呈刚性而不是弹性连接,松紧调节的功能尽失,被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浑身发紧的人很容易被牵动,老前辈们称之为“茶壶嘴”,好比一把茶壶,一按嘴整个壶就翻倒。其实茶壶嘴现象是很值得深入讨论的,身上紧只是原因之一。


据说摔跤界的老前辈有的抱着女人试,因为女人软,对抗性差,反而不易牵动,也就摔不漂亮。武术高手要是看你不紧,还要把你叫紧,然后打你才打得漂亮。

 

其实站桩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调试松紧,没有松紧紧松的转换,就没有生生不已之动,结果站成死桩。有人以为站桩就是要站出整劲来,这只说对了一部分。体察如何全身整体一紧当然很重要,但这仅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体察周身哪里还没有松下来。因为松是紧的前提,如果平时就紧,发力时怎么还紧的出来?


你自己还跟自己使着劲呢,发力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如果平时身上松紧不一,你对身体各部分的调动就不会同步,发力时你的那一紧肯定不整,所以,以紧求整必然不是真整。

  

松紧是一对矛盾,相反而相成。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所以没有绝对的松,也没有绝对的紧。平时没有充分的松也绝不会在用时作出充分的紧。


推手时对方和你一搭手,你还要不要松?当然还要松。不松你需要的时候怎么发力呀?说松,松和松也不同;有人搭手的松和没人搭手的松肯定不会完全相同。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不使多余的劲儿。这个原则说起来简单,真做可并不简单,很多练习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


初学拳的往往会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搭上手,我紧还挡不住,你还让我松?”没错,功力不到让你松你也松不下来。这不是简单提个醒、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要想松着对敌,需要脱胎换骨的一番功夫。否则实作时,一着急,用力对抗的本性不由自主就又出来了。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脱胎换骨谈何容易!除了明师指点,训练对路,还要刻苦用功,用心体悟。练了一辈子过不了这一关的何止千千万万,诚可叹也!

  

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要不全松、要么全紧。全松是全面放弃,这样的松不是真正拳学意义的松,是所谓的“懈”。全紧是指对方一进手就全力以赴,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就像一个低水平的的指挥员,在战场上手头不留预备队,光拼消耗,想反攻手里都没人。这么干,碰上低水平的对手,可以侥幸打个平手,碰到高手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习拳者还应当注意到,松紧也有很多层次。经过一段训练,也许能做到站桩、试力都能松着做了,那么有人和你搭上手了,你还能很放松地推手吗?对方缓来时你能松,对方急来时你还能松吗?


来力轻时你能松,来力重你还能松吗?推手时能松,散手时还能吗?对方用惊、弹、炸等不同的力会不会把你叫紧呀?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训练中逐个解决。一般来说,如果有正确的指导,本人悟性不是太差,又勤奋努力,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可以见到效果。


如何关注“太极健身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