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王”名帖摭谈【14】 | 墨池头条

 泉林书馆 2016-07-24

1服食帖

5.疏与密点画的多寡,用笔的轻重,以及点画之间的空间大小,都关系到疏与密这一范畴,从视觉感受来说,小字密,大字疏,多笔画密,少笔画疏。“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为强化对比之效,“大字贵结密无间,小字贵宽绰有余”是单独对于大字或小字的结字之法。对于每一通尺牍而言,在疏朗之中又有字距的细微变化。总体字距紧、行距疏,而每行却大致上部较疏、下部较密,尤其行末几字往往似勉强缀其下,殊可玩味。这或与斯时书写姿势等有关吧,未及细考。另外,在王羲之行书尺牍中常见的字组现象,虽然在此中并不多见,但亦有二三字相连者,以两字并为一组为多,也显示出该法帖的疏密有致,不激不厉。

6.繁与简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历史上的历次书法变革几乎都是遵循简而后繁、繁而后简之规律,至魏晋各体之法臻于完备。《十七帖》中字为今草,然毕竟含有隶意,故古意盎然,同时透出简约之道。点画起伏之中,以简为主,以简驭繁。此种草书脉络后代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走向简约,以怀素小草、八大山人、于右任等为代表;一条走向繁复,以孙过庭、黄庭坚、徐渭、傅山等为代表。前者气息纯和,后者满纸云烟,各擅胜场,可谓各有千秋。故就《十七帖》总体风格而言,在牵丝映带中,减少之则至简,增加之则至繁,总归于从容蕴藉之中。

7.虚与实上面所谈繁简之道实际与虚实之美关联很大,大致是繁则实,简则虚。但确实又有很大不同,繁简是一种视觉印象,而虚实更接近于一种心理体验。因此从意境来说,后者包含前者。虚与实涉及到很多范畴,比如用笔轻重有虚实之变,结构中空间不同表现出虚实不同,章法中的聚散都体现出虚灵与紧实之不同。还包括墨法的灵活运用,润含秋雨、干裂秋风都是一种虚实相生之美。包括整篇中的空白,都是不可忽略之处。字中留白、行中留白、篇中留白等,关注虚处,在审美范畴之内与点画实处同样重要。《十七帖》中看似简单的点画时见虚实同构于一体。如《儿女帖》中“六”字,上连下断,上合下开,营造出一种上实下虚之典范。再比如帖中常见的“来”字,有左实右虚之美,不胜枚举。

2儿女帖

8.意与法

古人所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颇有一定道理,但就“二王”尺牍来说,并非在晋韵之下不及其余,反觉意法相生。笔者以为,法为表,意为里,而韵是法书带来的审美感受,意法关乎书者,韵味来自审美客体。在《十七帖》中,法度体现为变秦汉以来的篆籀笔法为一拓直下法,在此主要笔法体系中时有不拘成法,偶有篆籀笔法。比如《服食帖》中“惆”字,圆转之势,筋骨内含,可谓妙极。

另外,法度还涉及到楷法与草法的相互取法与融通,“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这在临习这些法帖中能够有明显体会。而意关乎情感,同样在草书与楷书之中有异同,“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因为字体不同,意法所凭借的载体自有区别。当然,意法范畴更多倾向于临习之时书者自我的心理调节,最终无意于佳乃佳,这也是走进古人再走出的必经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