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

 江山携手 2016-07-24

作文应有章法意识

学生写生活记实类的文章,往往陷于平铺直叙,记成了流水账。严格的讲这不是作文,只是生活材料的堆砌。作文总要表现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事件过程的叙述,却看不出要表现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写作是缺乏章法意识所致。

章法这个词是从书法、绘画艺术中借用过来的,亦称结构,我这里为什么称章法而不称结构,是因为章法是就文章的整体而言的,要着眼于全篇,而是只是文章的局部段落。

怎样做到有章法呢?

第一,下笔之前应有个整体构思。

学生在考场上作文时往往想到了一个开头就开始写,然后随想随写,随写随想,结果写出来的文章缺乏前后关联,只是材料的堆砌,做不到中心明确。这就是缺乏整体的构思所致。就记叙文来说,构思应着眼于中心事件,而不是文章的开头,开头也要为中心事件的表达服务。比如我写《藏在心中的秘密》,起笔就写“小刚又养了一只小兔,他邀我去看,我像被蝎子蜇了一下打了个激灵,死活不应。原来这里藏着个秘密。”我没有按“我和小刚是好朋友,他养了一只兔子,让我给弄死了。”这个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去写,而是落笔于事件发生之后,这样就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当然这个开头是着眼于“我害死了小刚的不兔”这个中心事件来构思的。再比如我写的状物类文章《串红》,开头写道:“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可校园里的那一池串红却红过半年有余了。”用一个与常理相悖的现象来引起悬念,以下就围绕它为什么能红过半年来写,层层剥落,卒章显志。这个开头也是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事件串红一生的成长过程来构思的。

所以,整体构思是围绕怎样用开头去表现中心事件问题,而不是写好了开头,然后随写随想。

第二,开头可以总领全文。

用一些能够领起全文内容的句子开头,下面围绕这些句子去写,也可以形成章法。如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开头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蔡云芝老师。”接下来就写我与蔡老师交往的一些事情。袁鹰的《井冈翠竹》开头写道:“井冈山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下来写毛竹为什么难忘。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这些开头都兼有领起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我写《我的珍贵的衬衫》,开头写道:“我在上高二时曾经穿过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那是我那时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想起它,我就为当时的虚荣感到可笑。”第一句引起了下文,第二句点明了中心,如果没有整体构思意识,下笔之前没把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想好,这第二句是断断出不来的。

可见,写好开头是章法意识的最重要的标志。

第三,章法意识还体现在段落的结构组织中。段落的开头也可以加上上一些统领本段的句子。

比如一些议论文,常用明确分论点的排比句来形成排比段,以显示文章的章法。在记叙文中一些过程性的句子往往显示了文章的章法。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写完松骨峰战斗之后加了一个过渡句:“我们的战士对敌人是这样的恨,可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了国际主义感情。”“对敌人的恨”是对上文的总括,“对朝鲜人民的爱”是对下文的统领。再如《藤野先生》中写到“接下来我就有看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引出下文的看电影事件,可见它是对下文的一个提示领起。学生作文时正是缺少了这种穿针引线的统领性句子,才使得段落散乱不堪。

第四章法意识还体现在巧妙的运用表现手法上。

前文有铺垫,后文要有张扬;前文有伏笔,后文要有照应;前文有贬抑,后文要有褒扬;前文有悬念,后文应有答案。这样才能形成前呼后应,浑然一体的章法美。

第五,章法意识还体现在线索的运用上。

用一条以一贯之的线索串起全文的材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章法。如《白杨礼赞》就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来贯穿全文,开成了一咏三叹的音律美。

第六,章法意识还体现在结尾与木标题和开头的照应上

切记,结尾一定要圆合到标题和开头,如《记一辆纺车》,结尾用重复标题的办法达到圆合的目的。结尾呼应标题或开头是最基本的章法要求。

当然,对一篇六七百字的小文来说,章法意识不是小标题的罗列、板块拼接、镜头组合之类的花里胡哨的形式,而是有统领、有归结、有铺垫、有张扬、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衔接,运用好各种表现手法。这样才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骨架挺立、血脉贯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