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 | 情绪治疗模式在个案管理中的应用

 快乐英平 2016-07-24

重拾生活的动力 ——情绪治疗模式在个案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黎庆楷 吕晓阮 吴婕 蔡娟

来源: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时英平:整理转载】

一、 案例背景

张阿姨(化名)今年62年,老家是河北的,来深圳5年多,有两个儿子,现在与小儿子一家居住在布吉翠湖社区,老伴每天照顾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负责两个孙女的上学接送,大儿子虽然没在一起住,但每个月都会给二老抚养费。

张阿姨只会说家乡话,一口家乡口音别人听不太懂,自己也听不清别人说话,因此跟邻里间的交往较少。在家中,服务对象的儿子儿媳妇都忙于工作,甚少与服务对象交流沟通,一直以来跟老伴的沟通并不是很好,彼此很容易吵架。因此,服务对象总是觉得很孤单,来深圳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的毛病逐渐增多,去医院被检查出高血糖、高血压,并且伴随着较为严重的脑鸣,症状是脑袋经常嗡翁响,导致难以睡眠、心情烦躁,每天也要定时吃药。自信奉基督教以后,服务对象便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上帝的惩罚,甚至还有轻生的举动,社工了解案主情况以后及时介入。

二、理论分析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提出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人的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比较有影响的ABC理论。A(Activation events)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Beliefs)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是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Consequences)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服务对象是因为来深圳以后,生活环境不太适应,身体出现了各种疾病,周边没有能够提供帮助的人。导致服务对象的生活越来越糟糕,进而相信自己的遭遇是“上帝惩罚”所致,导致服务对象越来越不相信科学的治病方式,不想在治病方面继续努力,进而觉得只有死去才能得以解脱。因此,对服务对象开展的首要工作并不是改变其行为习惯,而是切入中心问题“非理性信念”,让服务对象去除非理性信念,重新回归到现实情况中来。

三、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关系,了解服务对象背景资料,了解服务对象需求。

工作内容:因服务对象本人希望在社区里走动散步,工作员都是趁着服务对象外出时进行碰面聊天,刚开始只是简单的互相介绍认识。见面次数多了,工作员便尝试邀请服务对象到服务中心进行座谈,服务对象也欣然同意。在这过程中,工作员与服务对象逐渐建立起了关系,而且也获得了服务对象的信任。因服务对象的家乡口音比价重,工作员在与其沟通时尽量将语速放慢,让服务对象能够接受,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服务对象也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对象,自己的事情也慢慢愿意与社工分享。

建立关系以后,工作员经过多次面谈了解到,服务对象是来深

圳以后身体才慢慢变差,以前在老家时候身体没那么多病痛。因为病痛多了,自己去医院的次数也多,身体受累的同时,来自家人的埋怨也让服务对象比较难受。久而久之,因为慢性病的治疗效果让服务对象感觉治疗时间很漫长,产生严重的心里负担,服务对象便寻求了精神上的帮助,跟着老乡一起去信任基督教。因为服务对象文化程度较低,在参与基督教活动过程中,案主逐渐将自己的不幸遭遇放大,甚至将原因归咎于上帝在惩罚自己,因为是上帝的惩罚,案主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处,甚至于有了“结束生命”的念头。于是每天在家里也不跟别人说话,吃饭也非常少,家人都十分担心。

第二阶段

目标:与服务对象一起了解服务对象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协助服务对象去除非理性信念,一起制定计划,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工作员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多次以后,发现案主的“上帝在惩罚她”的信念也不是很坚定,但因为现实情况给予她太大压力且太少的帮助,导致服务对象只能以一个非理性信念来给自己带来安慰及解释。寻找到了这一突破口,工作员邀请了健康小屋的健康管理师一起,先是向服务对象解释慢性病的定义,介绍慢性病的特征及治疗时间,让服务对象逐渐清楚慢性病不同于感冒,并不是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能治好的,也不是说吃药了就什么都能解决。其次,健康管理师也通过实例来解释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疗这些慢性疾病,同事也给予了很多吃药、饮食方面的技巧。逐渐的,服务对象感觉生活里还是有“希望”的。

接着,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分析起来深圳前后,服务对象生活上的各种变化,在交流过程中,服务对象自己逐渐意识到,生活的改变让自己的作息产生了各种变化,加上自己也在变老,没有年轻时候的好身体,确实是比以前容易生病。而且因为过去自己工作辛苦,吃饭的份量都很大,现在还是保持这一习惯,导致了自己身体的血糖、血压方面都升高。在这过程中,服务对象发现了自己的改变并不是“上帝的旨意”,而是现实中的改变所导致的。鉴于此,服务对象接纳了工作员的建议,开始尝试改变目前的生活习惯,建立一个良好的养病习惯。从那时候其,服务对象开始定期每周两次来健康小屋了解自己的血压、血糖情况,按照健康管理师的建议去吃饭作息,而且还保持每天到小区周边散步。

第三阶段

目标: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协助案主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

看到服务对象自身行动起来,工作员便开始从服务对象支持网络开展工作,希望让服务对象的改变能够有更多的支持。首先,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前提下,与服务对象家人进行家访沟通,向服务对象家人介绍其中的情况,希望家人能够对其有更好的沟通方式,能够理解服务对象的表现。其次,工作员与健康小屋的管理师进行沟通,希望其能够重点照顾服务对象,给予她最大的支持,这也获得健康管理师的同意。最后,工作员联系了与服务对象相熟的邻里,以诚恳的方式邀请其参与服务对象支持工作,希望这些邻里能够坚持每天抽空陪伴案主,与其一起聊天或者到楼下散步。通过三方面的努力,服务对象的改变进行得较为顺利,服务对象的身体也在逐步康复。

四、评估

(一)评估方法

通过服务目标达成的情况、社工的观察及案主填写问卷对社工的满意程度三个角度进行评估。

(二)成效评估

1、服务目标达成情况:个案服务目标达成。在工作员的介入后,案主的“非理性信念”明显有所减弱,不太坚持自己的遭遇是“上帝惩罚”所导致的,能够听从医生的建议,知道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治病方式。在行为方面,服务对象也能够按照健康管理师的要求,尝试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适量的运动,并且也定时前来健康小屋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2、社工的观察:后续的跟进观察中发现,服务对象的精神面貌及行为习惯都有所变化,包括不再是每天都无精打采,能够按照健康管理师的指导去尝试新的饮食习惯,能够坚持每天到楼下散步锻炼身体等。其次,服务对象家人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不仅能够理解服务对象的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惯,还能够以较为平和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家庭支持系统在逐渐形成。

3、案主填写的问卷:在开展结案时,工作员协助案主完成了《个案评估结束表》,在这份表格上,服务对象对“总体而言,社工服务能否协助你解决你的困难”以及“自接受本社服务后,你的情况是否有改善”这两个问题上,服务对象分别给予了“9”、“8”分的评价,说明服务对象肯定了工作员所开展的工作。在“本个案结束之时,你与社工双方同意的目标能否达到”这问题上,服务对象给予了“是”的评价。

五、专业反思

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为保证服务计划的顺利开展,社工与服务对象要始终保持中立的专业关系,特别是要注意适当的运用“同感”的方法去体会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不能为服务对象的情感所左右而偏离了服务治疗的初衷。而且尽量避免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作自我的价值判断,以免加剧服务对象内心不安而使会谈过早的终止。与此同时,工作员应本着平等的、真诚的态度,以一种探讨、协商的口吻和服务对象进行访谈,这样有利于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帮助服务对象提升对问题的自决能力。针对服务对象的不成熟,社工要投其所好,根据服务对象的喜好进入他的生活,再慢慢去引导他。工作员要时时关注服务对象主的心理变化,尽快获得服务对象信任,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社工应该学会让服务对象剖析自己,让他亲自去面对一定的现实,培养其面对现实的能力,学会在遇到挫折时从多角度出发去思考,学会向外界求助学会正确、客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最后,值得强调的是作为社工人员自己必须有预见性的准备,要有能力引导服务对象的讲话,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开展访谈,而不能毫无目的的进行会谈,这就需要我们社工要事前充分准备好谈话的主题和需要信息,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社工开展个案的最基本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