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张娜 单位 | 嘉峪关同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人的心脏在左边,如果你想走进一个人的心里,会不会选择左侧呢?我有一个做了一年的个案,阿姨一个人居住,身体不便于出行,我想,如果有一天,她出来时迷路了,不知道左转还是右转时,我会在左边等她,万一她凭直觉选择左边呢? 一、案例简介 大概一年前,我在入户访谈时遇见了万阿姨(化名),做问卷调研时,问到阿姨的一些家庭情况信息时,阿姨的眼泪“哗啦啦”的掉下来,捂住嘴巴,哽咽起来。 此时,我和我的同事呆住了,感觉自己惹了祸,一时竟不知如何安慰老人。职业操守理智的告诉我:不能说苍白无力的“没事”二字,可能,抱住阿姨,轻轻抚摸阿姨的后背,比说没事和拿起纸巾擦眼泪更有同理心和人情味。 万阿姨,68岁,独居半失能老人,曾做过乳腺癌手术,加上年轻时候过度劳累,身体还伴有其他病痛,一直靠吃药减轻病痛。万阿姨人格独立,性格执著,有两个儿子,与大儿子一家相处不融洽。 因为家庭关系不和,万阿姨从大儿子家搬出,小儿子家因为小儿子常年不在家居住,小儿媳也不愿与老人相处,老人迫不得已开始了返乡,在老房子一个人居住。 返乡独居后,老人情绪低落,出现哭泣、失眠、想自杀等症状想法。并表示,不会和大儿子一家主动来往,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决绝。与小儿子关系较好,并通过接打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有较强的联系。 二、理论应用于介入治疗 (一)叙事家庭治疗法 叙事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在家庭领域内兴起的一股力量,它不仅是一套新的治疗理论与实践,更是对以往家庭治疗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革新。它深刻揭示了现代权力对人无形的控制,将人和问题分开,把人从问题中解放出来,发展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开始新的人生。 1.叙事治疗方法---问题外化 问题外化是叙事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鼓励人将压迫他们的问题客观化,有时候可以拟人化。即采用某种提问的方法赋予当事人带来的“问题”一个生命。 这种做法就是驱除当事人“自己有问题”或者“自己本身就是问题”、将问题内化的一种做法。将问题与人分开,进而了解到问题不再是属于个人的,它原本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是通过社会建构过程产生的。 万阿姨(以下称服务对象)接受不了自己一手带大的儿子,在自己老了、生病了、与儿媳妇发生矛盾时不护着自己或者不站在自己一边,反而不闻不问,任由服务对象自生自灭的漠视态度。 这种态度让服务对象忍受不了,甚至逼得她想自杀。其实,这里面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服务对象心里出现了“不甘心”:她“不甘心”自己的儿子会这样冷漠、无视她;她“不甘心”自己辛苦拉扯、花费财力、受过教育、帮助成家的儿子不管她;她“不甘心”自己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她“不甘心”自己的儿子不主动给她打电话、回家看望她;她“不甘心”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女也同样无视她。 服务对象对自己身处这样的处境产生封闭自卑、敏感疑惑、无用感、以泪洗面、无脸见人的看法,她总是一个人待在家里,不和儿子们主动联系,甚至于与大儿子一家老死不相往来。 服务对象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是养儿不防老,她作为孩子的母亲,抚养孩子长大的辛苦付出不被儿子认同和看在眼里,即儿子无法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同时不报答她。 社工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了她的“不甘心”控制了她的生活;“不甘心”总是会在儿子儿媳不关心她、邻居闲聊的时候“跑”出来控制她;“不甘心”希望她生气,做出不与儿子说话、聊天的行为,希望她猜疑邻居们聚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就是在讨论她、藐视她的不如意,甚至从城里回到乡里是她的错,是她与儿媳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婆媳关系,被儿媳妇“赶”回来的; “不甘心”达到了控制她的目的,并且母子俩在传统观念养儿防老与母爱的伟大之间有着不同的认识、夫家的婚居方式、儿子儿媳新的生活方式、社会新兴起的风气(父母为子女买房、资助钱财)、“别人家”好儿子好儿媳、老人的猜疑心、敏感性、性格的执著性建构了服务对象的“不甘心”,达到了“不甘心”的预期效果。随着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厘清,社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开始外化,逐渐将服务对象和问题分开,让服务对象进一步了解自己的问题是如何被建构的。 2.寻找独特的结果 如果说“问题外化”是摆脱问题的起点,那么寻找独特的结果则是开拓另类故事的契机。问题外化的技术可以使人和主流的故事分开。 同时,从当事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寻找或者辨认出那些以前忽略掉、其实对当事人的生活非常重要的生活经验,而这种生活经验无法从当事人讲述的故事中呈现出来,被称之为独特的结果。 社工帮助服务对象回忆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与爱人、儿子相处融洽的美好时光,尤其是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个男孩子个性,剪短发,穿男衣,干苦力。 为了拉扯儿子,让家庭过上好日子,服务对象开拖拉机,到市场卖菜,种果园等农务,肯吃苦,勤努力的付出和干劲,让儿子感同身受和心疼,在她干完农活回到家时儿子已经做好饭,等她吃饭,他们一家坐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的那个时刻。 工作员由此扩大开来,逐渐让服务对象看到其在生命故事中的“闪耀时刻”,让服务对象改变与儿子、与邻居、与环境的被动状态,为心理减负,从寻找独特的结果开始。 (二)理性情绪治疗法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在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强调采取主动、指导的治疗策略,同时从理性、情绪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着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困境。 是一种重要的个案辅导治疗模式,又称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是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通常认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都是由引发事件直接导致的,但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指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的影响,在AC之间还有一个信念因素发挥着作用,只有通过服务对象的认知和评价,引发事件才能真正影响服务对象。 在此案例中,服务对象回乡独居就是引发事件A,情绪低落,心情变得沮丧就是结果C,导致情绪低落,心情变得沮丧的原因不是表面上的A所致,而是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B,即她不应该回乡独居。此处的“不应该”就是非理性信念。 1.社工通过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应感受,让服务对象具体描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困扰,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识别出行为和情绪困扰背后的非理性信念以及产生的根源。 服务对象表示,自己在帮助儿媳妇照顾孙女的时候,儿媳妇就没事干,也不关心她,所以她有啥事也不会给儿媳妇说。即使自己双腿疼痛非常严重,血压高,吃的药物没有了也不会说,宁愿自己拖着病痛下楼买药,也不会告诉儿子儿媳。 在服务对象看来,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儿媳认为她生病了,没用了,儿子儿媳不关心她,所以她也同样不说,互相开始零沟通,冷暴力。最后直到儿媳生下二胎,彻底表明态度,她要自己带孩子。 于是,服务对象就认为儿媳妇开始“赶”她了,更让她伤心的是儿子竟然不说一句话,儿子沉默的态度,让服务对象觉得自己应该要离开大儿子家了,并暗誓再也不会来他们家了。 从大儿子家出来,服务对象就来到了小儿子家,由于她一直未给小儿媳带过孩子,所以,小儿媳对她也是不冷不热,不闻不问。服务对象感觉自己无人管,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很不开心,常常忍病痛,流眼泪,孤单寂寞,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服务对象一气之下,决定要回乡自己一个人生活,再也不要看别人的脸色了。 2.社工通过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对服务对象的非理性的根基进行提问,使非理性信念的反逻辑、不合理之处显现出来,让服务对象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质疑,动摇非理性信念的基础。 从服务对象反应感受的字眼“宁愿”“也不会”“老了没用”“应该”“再也不会”“无人管”“再也不要”等词,可以看出服务对象对生活事件有自己“经验绝对”“普遍化”“抽象化”的非理性看法。 为了帮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非理性信念和儿子儿媳不管自己、一点也不关心自己之间的关系,社工有意识的提问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列举自己在城里生活时儿子一家的哪些做法让自己感动,强化服务对象只要自己愿意表达,儿子一家才会知道她的想法并满足她的需要、照顾她的生活的信念,逐渐消除服务对象认为儿子一家一点也不关心她的想法。 同时,服务对象抓住小儿子给她安装WIFI,购买智能手机,教她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事件,以及大儿子也来看望她,并和小儿子一起商议定期给赡养费的事件。及时鼓励服务对象,不能要求自己的生活是完美无缺的,不能出现任何不顺心的事和人。 要看到儿子们的孝心,放下芥蒂,重新接纳儿子。也要理解儿子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新的生活,尊重他们的选择,真诚的理解对方,一家人才能和和睦睦。社工和服务对象,通过反应感受,还原情景,与这些非理性信念进行一一对话,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了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学习理性的生活方式,并要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改变和运用,真正改善母子关系。 三、案例进展情况 从2021年11月份接案,持续跟进7次,主要通过面谈+社区活动的形式,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关心慰问、倾听鼓励、拥抱支持、社区融入等服务,让她的心灵得到归宿,勇敢生活。 服务对象发生的变化:通过社工的支持陪伴,真诚同感的工作态度,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让服务对象慢慢释放压力,不再哭泣和抱怨,心情变得轻松,开始转移注意力,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脸上有了微笑,接纳和面对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四、结语 服务对象曾经给我说过:如果她有一个女儿,或许就有不一样的银发生活,使自己有地方可倾诉,有位置可占领,有寄托可相思。她也曾想着,如果有一条很深的河,她会慢慢走向那条河,到水最深的地方去,直至生命消失,这样,她就不会再受这样的苦了。 我很害怕,也不敢想象,这个想法,让我内心强烈反对和“不要发生”,也引起了我对养儿防老、赡养老人和伟大母爱之间的深刻反思,希望能有相关的家庭教育项目,支持在乡村依旧孤独无依、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想要有尊严活着的老人。 于是,我的陪伴和支持可能成了服务对象心灵上的慰藉,也许,会像她想象的女儿一样,给她温暖和希望。 备战2023年社工考试,请看“考试宝典” 1科数十个词条式知识视频,哪里不懂点哪里 全新智能的学习方式,高效精准的备考神器 上线一个月以来,广受全国考生好评! 还有更多备考资料 扫码进入,等你解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