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青铜的对话……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7-25
7月18日,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岳阳市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135件精品文物齐聚三星堆博物馆,呈现“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展览将持续到10月18日。



在如此大格局下举办青铜文明专题对话展尚属首次,展览分为“殷商青铜文明”、“商文化之南传”、“古蜀青铜文明”三大部分,旨在展示三千多年前商代区域文明的特色和它们的内在文化关系,以黄河、长江两大文明的对话为线索,呈现文明间接纳、融合、反哺的过程。


展览萃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湖南宁乡青铜器群等多处中国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文化遗址出土的精品文物,一级文物占比80%。展览开幕式上,各参展单位的代表分别向与会观众介绍了各单位带来的最具代表性器物,其中不乏断代标准器、镇馆之宝、首次公开展出文物等一批“国宝级”器物。


改变青铜时代面貌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16世纪,势气正盛的中原商王朝大军挥师南下,进入长江流域,在湖北黄陂建立据点,修筑盘龙城。从此以后,南方的铜矿资源通过盘龙城被运往北方,北方的青铜冶铸技术也被带到了长江流域。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研究员在展览开幕式上强调,“这一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青铜时代的面貌,长江流域的文化生态从此改变,开启了长江文明的新时代。”



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主要青铜遗址分布图


商王朝迁都殷墟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到了鼎盛阶段。与此同时更广阔的区域被纳入了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范围。以盘龙城的出现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吴城遗址和牛城遗址,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以及四川三星堆、金沙等遗址,成为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的共同代表。


那么本土文明是如何接纳外来文化后融合创新的?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又是如何对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域外文明成果进行有机整合和再创造的?这些宏大的问题,可以在这次展览中通过诸多青铜时代的物证来感受一二。



关于遥远的青铜时代,其实还有许多未定论的问题和谜团,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在展览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文明的对话。

 

以对话为主线


展览一开始,来自殷墟的若干件重器展现出商王朝的鼎盛隆昌及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青铜文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铜方鼎,以其典型的器型和纹饰作为武丁时期的断代标准器。大方鼎规格甚高,供高级贵族使用,此物体现了商王室的祭祀制度。

 

北方的铸铜技术南下,长江流域居民在拥抱、接纳的同时,将青铜这一物质载体与本土精神信仰、生活传统和审美趣味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湖南宁乡出土的大禾人面纹鼎器身呈长方体,器腹四面各装饰一张高浮雕人面,额部两侧有云雷纹以及象征性的角、爪作装饰。商、周青铜器常以兽面作主题纹饰,此鼎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为饰的青铜鼎。“这一写实的人面纹饰的渊源与解读还有不少谜团,但其造型、铸造工艺方面与中原青铜器是有密切联系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息中心朱乃诚主任介绍道。



湖南宁乡·人面纹大禾鼎(左) 殷墟·司母辛鼎(右)



湖南宁乡·人面纹大禾鼎(左)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右)

让人们不禁联想,宁乡的这件人面纹饰与三星堆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关联呢?


长江流域对于南下的中原青铜传统是有选择地接纳,因其本土的文化基因也很强大,有改造、创新的能力,后反哺了中原文明。觚、爵、斝皆为酒器,常作礼器陪葬,是中原商王朝的典型器物组合;在盘龙城出土的这组觚爵斝形制、纹饰与组合形式都呈现出典型的商文化特征,表明盘龙城与中原商文化关系密切。



殷墟·爵觚(左)盘龙城· 斝爵觚(右)


长江流域的尊比中原的尊要大,岳阳博物馆藏的牺首兽面纹尊是典型的南方大口尊风格,大敞口,高圈足,颈部饰有三道弦纹,腹部饰散列式兽面纹,肩部有3个大圆雕牺首和3只立鸟相间排列,牺首为后铸。此尊与三星堆2号器物坑中的一只尊颇似,显示三星堆铜青铜器与长江中游关系密切。



湖南宁乡·牺首兽面纹尊(左)三星堆·铜尊(右)


大铙为乐器,是南方特色青铜器之一。黄河流域的铙则很小,这亦是长江流域的融合与创新。象纹兽面纹铜铙,湖南宁乡出土。此铙呈褐绿色,主纹为粗线组成的兽面纹,遂部饰一组相向站立鼻子相连的象纹,体形巨大,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重的一件铜铙,被誉为“铙王”、“商乐之王”。



湖南宁乡·象纹大铜铙(左) 殷墟·铜铙(右)


在已发现的古蜀文化遗址中,以三星堆遗址和后续的金沙遗址延续时间最长、出土遗迹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它们是古蜀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古蜀文明是一种以神巫文化为重要特质的独特青铜文明,明显区别于黄河流域青铜文明,大量出土人像、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




非青铜器所展示的另一个角度的对话


青铜时代,铜器进入了社会层面,被赋予了诸多意义,但其并不是唯一的物质载体,展览中也展出了其他材质的器物,意在展示另一个角度的对话。


殷墟出土了为数众多的甲骨,金沙遗址在其“祭祀区”也发现了19片卜骨,用龟甲占卜在三星堆文化中并未发现,在金沙遗址中却突然出现了这种现象,而黄河流域的商周王室有成熟的占卜传统。据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助理王方研究员介绍,“殷墟的卜甲主要用龟腹甲,刻有文字符号;金沙卜甲龟腹甲和龟壳皆有,未见刻有文字符号,但布满钻、凿和烧灼的痕迹,可以推断古蜀人用龟占卜的习俗及卜甲的形制应是受商周文化影响。”同一材料的用法不同,这也是有学习又有所改造的一项例证。



卜甲 金沙(左)殷墟(右)


二里岗、殷墟遗址所在的中原商王朝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遗址、宁乡青铜器群所在遗址,三星堆、金沙遗址所在的古蜀文明等不同区域的陶器远不似青铜器这般有复杂的变化,共性较为显著。这也说明青铜是进入社会层面的物质载体,是服务礼制、规范社会的时代表征物。



陶器 殷墟(左)三星堆(右)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了数量惊人的象牙,有成吨重,表明象牙对古蜀文化有特殊意义,可能是祭祀时巫师手中的祭祀用品。展览中展出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



湖北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是目前已知早商时期最为完整的镶金器物,反映了该墓葬极高的规格。器物为绿松石片铺塑成形,嵌以金片,出土时,器物周边还曾见有黑灰色物质,应是绿松石所镶嵌器物的痕迹。这是此物首次公开展示。


 

数字技术帮助公众读懂商代青铜文明对话

青铜器作为一个时代的典型器物,遥远又神圣,复杂又富于意义,当今的我们对其理解力、感受力都十分有限,对于大多数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公众而言,要如何聆听两大区域文明间的对话呢?


此次展览三星堆博物馆与企业合作,引进最新最接地气的数字技术,让展览更加智慧化、观众体验更加趣味化。以此帮助公众读懂不同区域文明间的对话。

【来源:弘博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