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平: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叶老师YP 2016-07-25
 叶  平、罗治馨 著


第三章  汉字变革里程碑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但是郭沫若先生更进一步指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秦朝的小篆是一种端庄精巧的字体,它必须用笔精心地描绘,写一页文章就像是画了一幅秀美的工笔画,但它用于日常公务写作毕竟不太方便。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有几个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汉字书写形式——隶书。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这种新体为什么叫“隶书”呢?一种说法是:有位叫程邈的人,曾经担任秦朝的“狱吏”,即管监牢的小官。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云阳的监狱里整整十年。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用小篆写公文虽然比以前方便,但它不便于速写,难以适应繁忙的公务。于是他试着变化小篆字形字体的写法,把笔画多的字减少,把笔画转折的园角变方,最后定型为一种新的字体,并写成文章请人呈交秦始皇。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秦始皇看了程邈创造的新体字,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大加赞赏,认为简单实用。程邈因此获释出狱,就任御史官职,专门研究这种新的汉字体的写法。因为程邈发明这种字体时身陷囹圄,而囚徒可称为“隶人”,所以这一字体被命名为“隶书”。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另一种传说是一个叫王次仲的奇人,少年时就胸怀济世大志。他隐居于庸山,不求仕途,但致力于创新改革文字。王次仲把仓颉的古书加以变革,发明了隶书字体。秦始皇听说非常高兴,三次下诏请他进宫,但王次仲拒不出山。秦始皇于是发怒了,派人将他抓起来,用囚车运往京城。囚车刚刚开动,王次仲突然变成了一只大鸟,从车中冲天而去,落下了两根羽毛,这羽毛落地的山峦现在仍然有“大翮”、“小翮”的美名,以纪念王次仲发明隶书之功绩。 秦始皇召见王次仲的想法只好作罢,但是他下令根据王的隶书进行整理,使秦朝有了一种新的汉字书写方法,用来“辅佐”篆书记录文献,因此隶书又有“佐书”的称呼。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上述传说不可全信,隶书实际上更早就在民间流行,古人所指的“隶”,不一定专指“罪犯”,它也有“下人”的含意。程邈和王次仲的故事只能说明,秦朝的隶书开始很可能是出自于民间,后来才转到宫廷,供官吏们撰写公文使用。程邈、王次仲的贡献是系统地整理了隶书,而秦始皇的功绩是顺应了民间的潮流。

秦隶出现后,一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了1100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二分,这种似篆又似隶的字体,逐渐体现出字形的简洁明了、线条的活泼规范的特点,人们才亲眼目睹了真实的秦隶。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隶书继承了小篆文字统一性的特点,但它一改篆体的园笔转角,开始向“方块”形状发展,其字体见棱见角,美观工整,书写更加简单方便。人们越来越愿意采用汉字的这种新写法,到了汉朝以后,小篆已逐渐被排挤下正式的书写舞台,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流传至今。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人们一般都称它为“隶变”,这是汉字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转折。篆文隶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的面貌,它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奠定了秦王朝后近2000年中国方块汉字的基础。小篆还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图画象形特点,而隶书已走上了汉字发展的高级阶段。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汉字字形再也没有发生更本质的变化。从而在汉字空前大变革的历史进程表上画了一个醒目的句号。

上图形象地显示了“日”、“月”、“车”、“马”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的演变过程。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自隶书“登堂入室”之后,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取得正统地位的楷书与隶书相比,只是在笔画上稍作改变,而草书、行书等亦只是草率的或稍为变形的隶书。
 
东汉(公元25~220)末年,出现了新的汉字字体——楷书。楷书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它的创始人是三国时期曹魏太傅(辅佐大臣)钟繇(yóu),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书法界有一种说法,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则学自钟繇。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因其可作为习字的楷模,所以叫楷书,直至今天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上图为钟繇的作品《宣示表》。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之多。魏碑书法具有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图为东汉书法家、有“草圣”之称的张芝写的草书。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草书领域涌现了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等光耀千古的大师,但他们都师承于草圣张芝。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刻苦磨砺精神,成为中国书法界乃至教育界尽人皆知的一大掌故。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唐代张旭所创的“狂草”。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常喝得大醉,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被称为“张颠”。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时开始流行。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王羲之擅长书法,年轻时从卫夫人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后代人奉为“书圣”。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汉字字体演变与书写工具的改进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青铜器上的金文多半是刻铸而成,即先把字刻在模子上然后进行浇铸。在距今六千年的陶文中,使用的契刻工具可能是用玉石或动物的牙齿制作而成。而甲骨文的刻字工具最可能是铜制的刀具,篆文时期竹木简上的字迹也需要用刀来雕刻。成语所说的“刻骨铭心”、“替人捉刀”和俗称的“刀笔吏”等,都是那种“刀笔”书写工具的形象描述。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中国人用毛笔写汉字也有相当长的历史,相传毛笔是由秦朝大将蒙恬所创。据《资治通鉴》记载,蒙恬逐匈奴,筑长城,收复河南地,戍边于外十余年,为安定北部边疆立下卓越功勋。传说他为了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就造了一支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所以现在人们常把“蒙恬造笔”与“李斯造字”、“蔡伦造纸”联系在一起。陕西绥德县城西大理河畔还建有蒙恬墓,以纪念这位著名武将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事实上,早在殷墟的甲骨上就有毛笔的印记。甲骨文中也有“笔”的象形字——“聿”。“聿”字像右手执笔之形,上半部是手,下端似毛状,中间一竖代表笔杆。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古的毛笔,是春秋晚期楚国的毛笔。笔杆是空心的竹竿,笔杆一头劈开成若干缝隙,把兔毛夹在其中,用细丝线缠紧,外面再涂上一层漆。早期的毛笔,主要用作铸字或刀刻之前描画字形底样;到了秦、汉以后,毛笔才开始变成古人书写汉字最重要的工具。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人实现了第一次大换笔,隶书和楷书的笔画都顺应了换笔后的书写要求。例如,隶书的波笔撇脚,楷书的丰满挺拔等等。成语“入木三分”,说王羲之用毛笔出神入化,能使墨汁透过纸,进入木桌面达三分之深。而比较适用于刀刻的篆文,也逐渐与“刻刀笔”一起,变成了印章篆刻的古董和艺术。因此,著名语言学者王力先生把甲骨文、金文和篆文叫“刀笔文字”,而把隶、楷、行、草等文字叫“毛笔文字”。这种划分,道破了汉字变革与换笔之间的微妙关系。

图说中国文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

我们在这里指出了汉字与书写工具变革的关系,其意用心良苦——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使用的汉字,“一篇读罢头飞雪”。仅仅在“秦王扫六合”后的短短数十年,书同文字,篆文隶变,带来了刀笔换毛笔,“瞬刻间”耸立起一座汉字大变革的历史丰碑。

【下一页】纵横六书解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