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讲座提纲〉 〈白头翁〉 为满足美术学习班讲课需要,本人查阅了很多有关绘画色彩知识的资料,感觉这些资料观奌零散且说法不一,而专业性又太强,不便于初学者学习。为此,对相关资料进行取舍整合并加入个人看法和体会,撰写了这篇相对浅显而又比较系统的《绘画色彩基础知识〈讲座提纲〉》在学习班与同学们交流,也供初学绘画的朋友们参考。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谬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讲 色 彩 的 本 质 我们学习运用色彩,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色彩?它的本质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它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色彩知识。才能正确地运用色彩为绘画服务。 一、色彩是视觉的感受 通过社会实践和科学试验,人们首先认识到:色彩是人的眼睛看见光源或光线照射到物体后,通过视觉神经产生的视觉效应。〈盲人视觉系统存在障碍,所以无法感受色彩〉 二、色彩是光波的展现 167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无色的太阳光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光谱色彩〈彩虹是水雾对阳光的分离折射产物,与三棱镜作用类似〉,由此人们得知色彩是光波的展现。没有光,色彩也就不存在了。〈如在绝对黑暗的环境中,人对仼何色彩也看不见〉 三、色彩是光能量的显现 1865年马克思韦鲁发表《光的电磁波理论》,进一步揭示色彩的奥秘。从此人们认识到:光是一种人眼能看见的电磁波,而电磁波是一种能量,所以色彩其实是一种光能量的显现。各种不同的色彩所发出的能量是不同的。人眼可见光〈即各种不同色彩〉的波长范围都在0.4微米至0.7微米之间。 第二讲 色 彩 的 作 用 绘画被人们称作“美术”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是最典型的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活动。绘画是由造型与赋色两种手段共同完成的,因而色彩是美术——创造美的技术和艺术——的重要手段。绘画色彩的作用可以从绘画人和覌画人两种角度去分析。 一、色彩对绘画人的作用 〈一〉加大绘画表现力 1 、反映美:反映客观世界,表现多彩亊物。 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由多种色彩组成的,不应用彩色就无法客观地反 映这个世界。绘画人通过色彩可以尽量准确地反映亊物的本像。 2、创造美:升华现实世界,描绘理想境界。 世界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升华提高的空间。美术在源于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并且应该高于生活。绘画人通过色彩来“扬弃”客观亊物,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理想世界。 〈二〉强化思想抒发力 1、传递美:表现主观世界,反映个人想法。 人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通过美术来传递,绘画人通过色彩运用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已的认识和感受,让观画人受到感染,认同画家的观念。 2、弘扬美:宣传社会观念,贯输思想意识。 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更加有力的增强画面美感,使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得到加强,从而达到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社会目的。 二、色彩对覌画人的作用 〈一〉欣赏美:提高视觉冲击力,体验美感享受。 遇到好的美术作品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吸引得观画人反复欣赏不忍离去,这种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色彩合理应用产生的魔力。 〈二〉拓展美:增强情绪感染力,参与美的实践。 一幅色彩运用得当的美术作品,特别是直接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宣传画、民俗画、宗教画,可以产生强大的情绪感染力,从而起到很大的教化作用来推动美的实践。 第三讲 色 彩 的 分 类 色彩的类别可以从形成原因、内在成份、相互关系等多种角度来划分。 一、以形成原因划分 〈一〉物体色 1、物体色的定义 物体色——也称“固有色”,是指不发光的物体在光源照射下呈现的颜色,亦可视为物体本身所固有的颜色〈由于不同物质反射光波的波长不同,所以显现的颜色也不同〉。 2、物体色的种类 物体色可分为“表面色”和“透过色”: ①表面色——是指物体表面反射光线而形成的色彩。〈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色绝大多数都是表面色。但光源太弱或太强时都不易看清物体表面的本色——只有在光线既充足又柔和、既不是高光又不是暗部的明部中间色部位才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出物体的表面固有色。〉 ②透过色——是指光线穿过透明〈如透明彩色玻璃〉或半透明〈如半透明的花瓣和绿叶〉物体后在物体逆光面呈现的色彩。〈光线越强透过色越晶莹、艳丽,与该物体受光面的色感差异越大〉 3、物体色的误区 初学西画者在作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固有色概念化”。也就是主观地、概念地理解色彩,没认真观察客观亊物,忽略了光源、环境、空间等外界亊物的影响。〈如画面出现纯蓝色的天、纯白色的云、纯绿色的草原……。实际上蓝天上蓝下淡、白云上白下灰或者偏红偏青、草原有深绿浅绿还有黒石黄土〉这些问题放到国画中尚可,而在西画中就是重大失误。 〈二〉光源色 1、光源色的定义:光源色——是指来自发光体的光线色彩。 2、光源色的种类: 〈1〉直接光源:是指物体夲身发光可以直接照亮其它物体的光源。如:日光、灯光、火光等。 〈2〉间接光源:是指不是由直射光照明,而是靠反射光照亮其它物体的光源,主要包括天空光〈阴天光、室内天光〉和物体反射光〈地面、墙壁、照像反光板等〉。 3、光源色的作用 没有光就没有色,在漆黒的空间里仼何色彩都无法展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和描绘的色彩的强弱、冷暖、明暗主要是由光源色的强弱、冷暧、明暗来决定的。〈舞台灯光的作用最典型:如一位身披白纱的舞者在舞台上表演,其物体固有色并无变化,但由于灯光的或强或弱、或红或绿,使同一个舞台同一个演员的色彩形象瞬息万变。〉 〈三〉环境色 1、环境色的定义:环境色——也称条件色、反光色,是指主体色彩受到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而产生的相应色彩变化。〈如:睛朗的蓝天下树荫呈蓝调子〉 2、环境色的影响力差异 〈1〉光源色的作用力度造成环境色影响力的差异:由于光照强烈,光源色的作用一般都大于环境色的作用,所以环境色在光源色作用力大的明部〈受光部位〉影响微弱,而在光源色作用力小的暗部〈背光部位〉影响明显。〈如:静物置于红色的衬布上再用侧面灯光照明,亮部特别是高光部位红布的影响很弱,而在暗部由于主要靠反射光照明则明显泛红。〉 〈2〉主体物的不同质地造成环境色影响力的差异:物体质地有光糙、软硬之分,受环境色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①质地光滑、颜色浅淡的物体〈如:金属、玻璃、釉瓷等〉由于对色光吸收的少,反射较强,固有色就减弱,有的暗部反光色彩基本上就是环境的色彩。 ②质地粗糙、颜色深浓的物体〈如:棉布、陶罐、丝绒、皮毛等〉由于对色光吸收的多,反射较弱,固有色就强,而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较小。 〈3〉环境物体的自身因素造成环境色影响力的差异:形成环境光的环境物体因面积、明度、距离、角度不同会引起环境光对主体物的影响力不同。这四个因素可以分别、联合或交错地起作用。 ①面积:环境物体面积大,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大;环境物体面积小,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小。 ②距离:环境物体离主体物距离近,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大;环境物体离主体物距离远,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小。 ③明度:环境物体明度高,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大;环境物体明度低,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小。 ④角度:环境物体正对主体暗面时,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大;环境物体侧对主体暗面时,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的影响就小;环境物体不对着主体暗面时,其反射光〈即环境光〉对主体物暗面则没有影响。 〈四〉空间色 1、空间色的定义:空间色——是指因为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引起的物体色彩变化。 2、空间色的决定因素 〈1〉空气厚度:在同样的条件下,景物的远近决定了空气厚度的变化,而空气厚度的变化又影响着景物的色调。近处的色彩鲜艳丰富,到了远处由于空气的影响则成了冷冷的蓝紫色,〈这个道理和无色的天空与海水远望呈现蓝色一样〉 同样道理,距离越远则目光与景物之间的灰尘越多,由于灰尘的存在会影响可见度,所以越远的景物其结构越模糊,而色彩对比也越弱,色相也偏向紫灰色。 〈2〉光照方式:天空光有透射光和反射光的区别,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①透射光:当我们向光源方向望去,空气微粒处于光源与眼睛之间,见到的光线是穿过微粒的透射光。白光穿过微粒时,红、橙、黄等长波光线易于穿透而青、绿等短波光线被反射掉,所以透射光偏黄偏暖;②反射光:当我们背对光源望去,看到的是太阳的反射光,而反射光多为青、蓝等短波光线,所以反射光偏蓝偏冷。 〈3〉微粒性质:大气中含有多种空气微粒,它们具有吸收与反射光线的作用,而不同的介质微粒反射的光线是不同的:① 清新的空气多反射蓝光;②尘埃微粒多反射黄光;③水蒸气〈如雾、云〉因微粒细小、浓厚,其透射光与反射光都呈灰白色;④烟雾〈如炊烟〉因颗粒粗大、稀薄,其透射光是黄、橙、红等长波光线,所以呈黄褐色;其反射光是前方照射光线的短波部分,所以呈现蓝色。〈如:“山村夕阳炊烟图”上一缕炊烟袅袅上升,下部在浓重的山影里,炊烟受反射光作用呈蓝色,上部受到夕阳照射,看到的是透射光影响下的烟雾,所以炊烟上部呈黄褐色。〉 二、以内在成份划分 〈一〉原色 1、原色的定义:原色——也称第一次色,是指能混合成其它一切色彩的基夲色彩。 2、原色的组成:原色包括红、黄、蓝三种颜色,被称为三原色。自然界所呈现的种种色彩均可由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二〉间色 1、间色的定义:间色——也称第二次色,是指由两种原色混合而成的色彩。 2、间色的组成:间色包括橙、绿、紫三种颜色。其中:橙=红+黄、 绿=蓝+黄、 紫=红+蓝。 〈三〉复色 1、复色的定义:复色——也称第三次色,是指三种原色或三种以上的颜色相混而成的色彩。凡是复色均含红、黄、蓝三种原色的成分,只是各种原色所占分量不同。 2、复色的形成:可用以下多种方法调出复色: ①三种原色〈红、黄、蓝〉相混而成,三原色非等量相加能够调出多种复色。 ②两种间色相混而成,如:橙+绿=橙绿、橙+紫=橙紫、紫+绿=紫绿 ③黒浊色与一种原色相混而成,如:浊黑+红=红灰、浊黒+黄=黄灰、浊黑+蓝=蓝灰 ④天然含黒的颜色〈如土黄、土红、赭石、熟褐〉夲身均是复色,所以与它色相加也是复色。 3、复色的作用:复色的成份丰富,明度、纯度、对比度都较低,容易造成丰富感与和谐感。使用原色或间色搭配容易使人感到不够谐调、过分刺激,而应用复色能够起到缓冲与谐调作用,所以我们要乐于和善于运用复色。 〈四〉无彩色与光泽色 1、无彩色与光泽色的定义: 无彩色——是指黑、白、灰等三种中性颜色。 光泽色——是指具有金属光泽的金、银等两种颜色。 〈上述无彩色和光泽色的黒白灰金银等五种颜色都不在色相环范围内。〉 2、无彩色与光泽色的作用: ①与有彩色并列时——可以和仼何色彩和谐搭配。 ②与有彩色混合时——可以影响色相环内其他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三、以相互关系划分 〈一〉互补色 1、互补色的定义:当两种颜色以适当比例相混合能产生灰色的,其中一种颜色即是另一种颜色的互补色。 2、互补色的特征: ①两个互补的颜色混合会形成一种中性的灰色,但并排时却会呈现出强烈的对比。 ②当两种原色混合时,可得到第三种原色的互补色。如:品红与中绿互相为补色;大红与品青互相为补色;浅黄与紫色互相为补色;蓝色与橙色互相为补色。 ③互补色可以有无数组合,但都是两个一组互为补色。其对象是特定的一个——在色相环上处于一条直线〈180度〉上完全对应的那一种色彩。 〈二〉对比色 1、对比色的定义:对比色——是指在色环上距离120度以上,即相互对抗又相互衬托,并置产生排斥感、混合产生浑浊色的两种颜色。 2、对比色的典型:最强烈的三对对比色是:红对绿〈绿=黄+蓝〉、黄对紫〈紫=红+蓝〉、蓝对橙〈橙=红+黄〉,是一种原色与另两种原色混合色的对比。 3、对比色的作用:由于两种对比色之间即相互对抗又相互衬托,使得它们各自的特奌鲜明强烈,进而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在绘画中用得较多。 4、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区别:对比色包括互补色但比互补色范围宽些。如:品红的对比色可以是中绿、深绿、淡绿、翠绿、粉绿……;但品红的互补色只能是“中绿”一种色彩。 〈三〉同类色 1、同类色的定义:同类色——是指同一颜色的深浅变化。 2、同类色的产生:同一种颜色加入白色、黒色或稀释剂〈油或水〉,由于加入量的不同,会产生深浅不同的各种颜色。如深红、红、浅红等。 〈四〉类似色 1、类似色的定义:类似色——是指色相比较接近〈在色相环上距离120度以下〉的各种颜色,如光谱上相邻的紫红、红、朱红等各种颜色即属类似色。 2、类似色的作用:在同一色系的色块中使用类似色,既可以丰富层次克服单调,又可以准确地表现出光源色、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 〈五〉临近色 1、临近色的定义:临近色——色相轮中位置相临的颜色相互称为临近色。各种临近色都含有两种原色的成份〈既不会只含一种原色也决不会同时含有第三种原色〉。 2、临近色的作用 临近色属于常用色彩,它们的相融性既可以丰富色彩效果,又不破坏色彩平衡感。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