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与现代文教与学的纠结 (2010-9-29 10:07:00)党红英
新课程推行的第二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河南省建议选修的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于这两个模块处于同一学期,教师们普遍反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半学期完成的难度大,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半学期完成的难度小,请求能否调整学习时间和考试时间,这样是难度大的有充裕的时间完成,难度小的也不用浪费时间。但那好似由于模块考试的时间是全市统一规定的,所以最终教师们反映的问题并未按照他们的医院得意解决,于是那个学期,教学调研的时候,每到一处则怨声四起,导致的结果是,绝大部分的学校在处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紧有加,而处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悠闲有余。曾经也随机调查了一些学生,学生的感觉和教师是一样的。
仔细翻翻这两本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25页,6个单元,其中,赏析指导6篇、赏析示例6篇、自主赏析21篇、推荐作品21篇,共计54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21页,10个单元,其中,精读10篇,略读30篇,知识短文10篇,共计50篇。但就总量上来说应该不相上下,而精读精析的,现代的多于古代,而从篇目的选择上,古代的选择名家名篇并家喻户晓的多,现代的选择名家名篇并家喻户晓的少,但教师和学生的难度感觉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仍是古代的难,现代的易。
这里且不说选修教材的教学处理方法,不说教师们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只是让我忽然想起了以前的许多——
想起了以前的教学惯例:
很多学校的很多教师新学期开学开讲的必是文言文单元,而不管教材中文言是放在第几单元的,而从不想自己那么需要从文言开讲而教材的编者从不善解人意;
想起了以前的学情调查:
学生认为老师最喜欢讲的——文言文(可以显得老师懂得多)
教师认为自己最喜欢讲的——文言文(可讲的地方很多)
学生认为自己最难学的——文言文(距离远、知识琐碎)
教师认为自己最不好教的——文言文(下大工夫、见效甚微)
学生认为自己最喜欢学的——现代文(一看都明白)
教师自己认为最不喜欢教的——现代文(没什么可教的)
优质课上教师最不乐意执教的——文言文(不宜出彩)
优质课上教师最乐意执教的——现代文,特别是散文(易出彩、易拓展)
想起了高考备考教学:教师在文言备考上下的功夫远远大于现代文;教师自己做模拟试卷时,文言文自己认真做,甚至是翻译,现代文则先看看标准答案,则只看看标准答案而已;复习备考时对课本的复习只限于课本中的古文,仅此而已;
想起了试卷评析课堂:教师评析最透彻的往往是文言文试题,现代文的评析基本上到了对对标准答案的程序;
想起了平时的学生检测:交上来的作业,留空白的往往是现代文试题的位置;
想到了高考的最终结果:文言文不得分是不能饶恕的,现代文不得分是天经地义、人之常情的;而高考的结果往往是现代文的得分迟迟得不到增长的力度。
那么,抛开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特点,就文本本身而言,文言文和现代文究竟哪个易教,哪个易学?是不是学生认为易学的就一定易教,就一定没有难度?学生看到的知识就一定是他应该学到的那部分知识?为什么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感到易学又易教的现代文的得分成为提高语文整体成绩的瓶颈?
教学过程的师生行为已经为最终的教学评价买单了,古文与现代文教与学的纠结仍需要我们教师沉下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