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1.《黄帝内经太素》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注曰: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也,所以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故有上下清浊阴阳、内外表里阴阳等,变化无穷也。内外者,脉内营气称为清阴,脉外卫气名为浊阳,是则阴清阳浊者也。言上下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是则阳清阴浊者也。彼说内外清浊阴阳,此言上下清浊阴阳也。是以谷入于胃,分为四道,出于上焦,剽悍行于分肉之间,日五十周卫气也。起于中焦,并行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行于经隧,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名曰营气;其卫气上行于面,以资七窃,故曰清阳出上窍也。若以内外阴阳,则内者为清,外者为浊;若以上下阴阳,则上者为清,下者为浊,有此不同。浊者,别回肠下行,故曰浊阴阳出下窍也。编者按:注“五十周”后所缺一字,谨拟作“于”字。“起于中焦”,“起”字原残右半部,今据文义加。“隧”字残,据文义加。“下者为浊”,“者”字残,据文义加。“浊阴阳”,“阳”字疑衍。曰:清阳发腠理,注曰:此名卫气为清阳,发腠理,即浊为清也。曰:浊阴走五脏;注曰:此名营气为浊阴,走于五脏,即清为浊也。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实六腑。注曰:四肢、六腑虽为阳,复分阴阳也。四肢在外,故清气实之;六腑在内,故浊谷实之。编者按:后“实”字,《素问》、《甲乙经》均作“归”字。注“虽”字后残缺一字,只余右半“刂”形,据文义似当为“同”字,待考。 3.《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曰:曷即人身观之,凡人身之物有属清阳者焉,如涕、唾、气、液之类,则出于上窍;耳目口鼻之为七窍者,皆清阳之所出也。 有属浊阴者焉,如污秽溺之类,则出于下窍;前阴、后阴之为二窍者,皆浊阴之所出也。 凡人身所用之物,亦有属清阳者焉,如饮食、药物之性,有属阳之类。据曰发、曰走、曰实、曰归,知其为在外之物。惟阳者主升,故发于腠理,以腠理主表为阳也;指物类之阳气言,若物之有形质者,则入于六腑矣。 亦有属浊阴者焉,如饮食药物,有属阴之类。惟阴者主降,故走于五脏,以五脏主里为阴也。指物类之阴气言,若物之形质入于五脏。 凡清阳之物实于四肢,以四肢为诸阳之本也,如上指物之气。 凡浊阴之物归于六腑,以六腑受化物而不藏也,指物有形质者言。 人身之有阴阳,其清浊升降之妙,何以异于天地哉?按:《汤液本草》李东垣云: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皆指物类而言。盖东垣以下文辛甘发散为阳二句,牵属成文,不玩此节上文天地、阴阳、云雨之义,故不察清阳出上窍二句,为指人身言;不察清阳发四肢四句,为指物类言耳。其《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以气之薄属肺,其药主茯苓;气之厚属心,其药亦主茯苓;味之厚属肾,其药主大黄;味之薄属肺,其药主麻黄。盖不分药性,自分经络,而为此臆说也。) 4.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曰: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注曰:人之清阳,本乎天而出上窍;人之浊阴,本乎地而出下窍。言人之阴阳,犹云之升、雨之降,通乎天地之气也。曰: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注曰: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言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阴浊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注曰: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混浊者归于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阴独受其浊,盖浊中之清者,由脾之转输,而充实于四肢;浊中之浊者,归于六腑也。首言清阳之在上,次言发于外内之腠理,此言充实于四旁,盖阳气者。若天与日,位居尊高,而运用于六合九州岛之外内者也。 5.《素问-刺要论第五十篇》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王冰注:“皮之文理曰腠理。” 6.张介宾说:“腠理,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 7.今解:“清阳出上窍”中的“清阳”在这里指的是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如果清阳不升,则精微物质不能奉养上窍,则上窍的各种功能势必减弱或失灵。“上窍”,指的是耳、目、口、鼻等头面七窍。“下窍”指前后二阴。 “清阳发腠理”中的“清阳”指的是卫气;“浊阴走五脏”中的“浊阴”指的是精血。阳主卫外,阴主内守。 “清阳实四肢”中的“清阳”指的是饮食物化的精气,一说指阳气;“浊阴归六腑”中的“浊阴”即糟粕,一说指饮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