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个群体,儒家之学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是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最初指的是丧葬祭祀冠婚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维护周朝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有君子儒、小人儒之分。《易经》讲“君子以同而异”,小人以异而同。就是说君子本质是相同的,在方法论上取求大同存小异;小人表面一团和气,实际脑后张反骨。儒家都是君子儒。 基本信息
概述基本释义词目:儒家 汉语拼音:rú jiā 雅言音:Nyo Kraa 基本解释 儒家学说(the Confucianists),或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详细解释 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西汉以后,董仲舒提出迎合汉武帝的“皇权至上”学说,使儒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学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末汉初的战乱以后,直接传承自孔子的儒学已不可考。《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2.指读书人家 唐·元稹《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监察御史时,分务东台,无所顾虑。” 宋·罗烨《醉翁谈录·金陵真氏有诗才》:“元祐中,有真氏者,本金陵儒家也,美貌又有诗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家下贫穷,不敢仰攀富户,但得一样 儒家女儿,可备中馈,延子嗣足矣。” 词语来源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起,周朝的封建统治开始没落,皇族子弟的教师,以及有些皇室成员本人,都散落在民间,以教授经书为生,有的因谙习礼仪而成为人家婚丧嫁娶、祭祀或其他礼仪的襄礼(司仪)。这些人被称为“儒”。 “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学者之称。《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