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奇构娲皇宫及其开发1

 文化龙乡 2016-07-27

关于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流传得既早且广。传说所赋予它的深远意蕴,已融入我们的民族之魂,纳入人们的口碑盛典,并足以和古希腊神话及《圣经》诸说相媲美。有鉴于此,对这两位传说中的至圣先贤的奉祀也遍及神州大地,世世相传,历百代而不衰。伏羲氏的奉祀之所当首推甘肃天水的伏羲庙,它早已声名远播;而奉祀女娲氏的最重要建筑河北涉县娲皇宫,却少为人知,因此,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介绍。涉县娲皇宫是中国最大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始建于北齐,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娲皇宫位于邯郸地区涉县西北14.5公里的唐王山(也叫凤凰山,汉时称中皇山)上,濒临清漳河左岸,距邯郸市90余公里,为一规模庞大、气度恢宏、整肃巍峨、仙姿勃发的古代建筑群。建筑分山上和山下两大部分,计有房屋建筑135间,历代碑刻75通,总占地面积约76万平方米。它拥群峰以渲势,依悬崖以据险,夺天工以称奇,临清漳以蕴秀,涵摄了山川之钟秀与古建之精华,不失为一傲世之杰作。

  一、建宫始末

  女娲和伏羲的神话故事,远在战国时期即已见诸记载,如《楚辞》及《礼记》、《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奉他们为人类的始祖。说女娲与伏羲系一对同胞兄妹,人头蛇身,为立世界而成婚。现娲皇宫内尚存一北齐古碑,其上图像,据研究者解释说,乃人头蛇身女娲、伏羲的交尾图。传说女娲不仅创造了人,还教人通婚姻、别男女、立人伦、生万物,还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类安居乐业。《淮南子·览冥训》载:“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因此,这位开宇宙、立世界的女神,一直被人所崇祀。

  娲皇宫坐落的唐王山,为北齐文宣帝(名高洋)从上都邺至下都晋阳的必经之地。高洋笃信释教,性侈,好土木,在其往返于上、下都之间的途中,每隔三、四十里建一寺庙。今娲皇宫山崖的石窟和刻经就是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59年)的遗物,后以此为基址,经历代重修、续建,才渐成规模。

  历史上,娲皇宫曾数度毁于火患,前后重建、续建达三十余次。现娲皇宫所存全部建筑,除钟、鼓二楼为明代遗物外,其余几乎全为清代咸丰二年开始重建和续建的。但据考,其中也多有金元遗物。

  关于娲皇宫木构建筑的起始年代尚不十分清楚。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建娲皇阁记》碑文载:“邑西二十里许有神庙焉,创建之故,世远难稽。”只约略推论为“迄今千有余年。”在摩崖刻经处第十一品末行之北下部,有一唐朝游人题记,为八行行楷体朱书,每行13-19字,内有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乾符六年(公元879年)的游娲皇宫记载,及“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三月十八日潞州苏宗到顶礼记”等记述,说明此时不仅有了娲皇宫,而且已有三月十八神诞日的祭祀活动。《涉县志》中亦有“岁以三月十八日为神诞,远近坌集,先是印官往祭”,“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有司致祭”等记载。由此可推论,娲皇宫木构建筑的初建年代当在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至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之间。

  二、娲皇宫的建筑及其风格

  娲皇宫分山上和山下两组建筑,其间以十八盘通道相连。山下建筑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山上建筑有娲皇阁(三阁楼)、梳妆楼、钟楼、鼓楼、迎爽楼、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六角亭、灵官庙及山门等建筑共12座,并有摩崖石刻经数处及眼光、蚕姑洞石窟等古迹。

  朝元宫为一组宫宇建筑。始建年代待考。据传,它和停骖宫、广生宫均建于北齐文宣帝所建离宫旧址,但时过境迁,旧迹已不可辨。今惟知宫院东北隅的华陀、三宫二庙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以此推论,正殿当早于此。原宫为四合殿堂式建筑,五间穿堂大殿坐北朝南,中为通道,两厢塑四大天王立像。殿外四柱出廊,门厦飞檐斗拱,厦前为雕玉栏杆望柱的三孔引路拱桥,青石铺路,刻石雕花,古朴典雅。

  朝元宫北现存大型石砌基石系原正殿维那殿遗迹。原殿前有出廊,面宽五间,进深两间,为悬山顶建筑。观音殿后有千手观音像和吕祖殿。原大殿前东西两侧有斋房,东南角耸钟楼一座。院内翠柏挺立,蔚为壮观。原建筑多已毁坏,现虽添建了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和药王四座庙堂,然已远非昔日风貌。

  停骏宫系宫宦人等下马驻足之所,亦名歇马殿。该宫创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现建筑为咸丰三年重建。宫为独立四合院,大门为硬山顶山门,过道两边各有平房两间,系道士住居处。东西厢房均为硬山顶、前有出廊的简易厅式建筑。正殿面积88.6平方米,前立明柱,抱厦出廊,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灰布瓦,悬山顶,是一座颇有特色的古建筑。殿内原有清代壁画,现已部分脱落。

  广生殿又名子孙殿,是山下的一组主要建筑,传说是女娲抟士造人的地方,是供奉传说中的广生圣母的场所。建筑由北正殿、东西厢房和南门楼组成,高大山门之前原有戏台。该宫始建宁元末,现存建筑为咸丰三年所建。此殿现已修饰一新。十八盘是通向娲皇阁的一条盘山道,为因袭民间“十八层天,十八层地”的说法而建,喻攀上十八盘即升入天堂。坡陡约30°,下起凤仙桥,上至山门,全长918米,有亭台四座,并已加砌沿道花墙。自下仰望十八盘,宛若仙山古径,别有意趣。凤仙桥下流水淙淙。拾级而上,仰望娲皇阁,益觉气度非凡。

  娲皇阁亦称清虚阁,为娲皇宫建筑群的主体。它“依山凿险,杰构凌虚,金碧灿然,望若霞蔚。”它位于唐王山腰拓宽的石坪之上,坐东面西,上为陡如刀削的数丈峭壁悬崖。崖略呈弓状,似圈桥之背,又似一巨大屏风依偎其后,整个建筑犹若安放在一个巨大的安乐椅上。其左右重峦叠嶂,前横漳河一条银带,选址可谓匠心独运。

  清虚阁共四层,通高23米,底层拓宽原南洞石窟为基。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出廊,殿顶为卷棚单坡歇山式。底层之上的阁楼俱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南、北、西三面各有出廊。为防止上部倾斜,楼层间依次内收一个柱径。阁为歇山顶,阁檐起翘较小,使建筑严然一体。阁背紧倚悬崖,以八根铁索将楼体系结于岩壁的八个“拴马鼻”上。据说,游人多时,铁索即自行绷紧,所以此庙又有“吊庙活楼”之称,然实则未必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