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国1999年:娲皇宫随笔

 东海若水斋 2023-06-07 发布于河北

原创 红楼梦外人 涉县作家 2023-05-21 00:01 发表于河北


图片

娲皇宫随笔

            杨振国

 

【一】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名胜古迹不是万里长城,而是河北涉县的娲皇宫。

我之所以敢把小小的娲皇宫与人类意志力之骄傲的万里长城相提并论,不仅仅因为娲皇宫是古建筑的奇迹,更主要的是它立体地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间传奇;结晶着我们中华民族民众的精神力量;折射着我们中华民族童年朦昧时期的珍贵历史。

圣经上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夏娃。这两位祖先是哪里来的?是万能的上帝用泥捏出来的。先捏了一个亚当,再用亚当的肋骨,做成一个女性的夏娃。并把他们赤身裸体地安排在一个叫伊甸园的地方,让他们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树上的禁果,有了思想,知道了男和女,性和欲……

可我们中国没有圣经,没有一个完整的上古神话体系。佛教、基督教的教议故事,都是西方外国的东西。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是汉代兴起的道教,但魅力并不大,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共同信仰。所以,余秋雨先生从历史角度说,我们民族的精神,天长地久地处于散乱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应该是谁?要干什么?而我们的民间神话传说,却惯穿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史,结晶出了娲皇宫这样的实体。

这就是娲皇宫的伟大之处。

河北涉县的娲皇宫大门口至今尚存一座北齐古碑,上刻“古中皇山”四个大字,碑帽上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麻花一样绞扭在一起交媾。这古老的石碑在赑屃的驮载下整整走了一千五百年才走到了现在,与源远流传的民间传说交相辉映,以特有的方式叙说着——中华民族信奉的祖先是女娲。古中皇山就是东方的伊甸园。这就确立了人类的另一个来源。西方是上帝捏泥人,而我们的东方是女娲捏泥人,是与西方圣经截然不同的另一种说法。区别于亚当、夏娃的是:女娲、伏羲不是泥捏的,是天生地养的,是与西方的上帝是一个层面上的人物;而且他们是兄妹,为了繁衍人类而义不容辞地滚磨扇顺天意相结合,生儿育女。他们压根就比亚当,夏娃吃禁果犯错误高尚得多。他们是嫌自己的生育繁衍发展太慢,才抟土造人,教他们通婚姻,别男女,立人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涉县有了娲皇宫,中国就有了圣经;涉县有了娲皇宫,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间宗教,就能跟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媲美抗衡;涉县有了娲皇宫,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天生地就的民族生生不息与天抗争的奋斗精神,就有了一所稍加归拢的地方;涉县有了娲皇宫,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无记忆的时期,就有了记忆参照物。

所以,我们应该向河北涉县的娲皇宫叩头致谢。感谢它为我们民族断残零散的民众精神史,提供了一个栖脚处。

所以,我要说,作为一个文化人,如果完全不知道娲皇宫的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然而,娲皇宫还不是所谓的女娲文化的第一个源头,比涉县娲皇宫更坚韧的涉县民间传说中的女娲是独立的,无论是抟土造人还是炼石补天,都没有伏羲的存在。只有女娲没有伏羲的传说,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真正的母系社会的影子,才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第一个章节。加上了伏羲,是后来漫长的父系氏族社会或男权对人类历史的错误修正;加上了伏羲就让女娲的传说后退了几千年,或者说是凭空让女娲年轻了几千岁,无端让她降低了几百代的辈份。

 

                  【二】

我是河北涉县人。我们中国最大的奉祀人类始祖上古女神女娲的娲皇宫,就建筑在涉县城西十几公里处的唐王山上。我从小就浸泡在女娲的传说中,女娲怎样抟土造人?怎样炼石补天?怎样兄妹结亲?怎样造笙簧?怎样验贞?怎样为自卫还击的解放军战士送水?怎样看远不看近?我都三番五次听说过。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娲文化的传人。我对所读过的书籍中有关女娲的章节都特别留意。因为,我自认为自己也算个儒生,而孔圣人时代是把“忘了祖先”作为最大耻辱的。这样便铸就了我的“女娲情节”,注定了我要对女娲及其传说进行一番考究。

女娲的名字始见于《楚辞 天问》,女娲的神话故事始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而后《路志》,《独异志》等均有记载。从古至今,对女娲抟土造人之说,均大同小异,而女娲炼石补天则众说纷纭,各有千秋。许多资料上都写女娲是因“共工怒触不周山”而补天的,但李之清老师则几经考证,认为:女娲补天是大鸟撞了天,天才破的。“四极废,九州岛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浩而不息”…… 女娲才炼石补好了天,且“断螯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炉灰以止淫水”。这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前几万年的事。因为共工撞倒不周山后,“地倾东南,日月西沉”的现象至今依然。

尽管这只是传说,但我认为李之清老师这一说法更有传说的价值。

老师在《女娲的传说》一书中,所说的女娲之所以要在唐王郊的中皇山百丈崖补天,是因为距天塌窟窿的地方近,捞清漳河中的五色石,烙成饼以补天等云云,是极具传说魅力的。还有一种传说,说女娲不是补天的漏洞,是补天的“不兼履”部分,是把五色石炼软扯成了丝,女娲引丝飞天,以身为棱,织补苍天,这更有传说的气势。这就是民间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女娲文化;这就是民间的人类蒙昧时代的历史;更是人类的童年时代的影子。

而曹雪芹不声不响拣了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就敷衍成了一部让文人五体投地的《石头记》,而《石头记》明明朗朗记载着转化成贾宝玉的那块石头,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仅是女娲所炼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之一。这么大体积的石头,是劈了古中皇山的一半山峰,才炼成的。只有这样才能补好天上的洞,只有这样,女娲补天才劳苦功高。如果只是烙几只饼,就把天补好了,这还是什么壮举呢?只是举手之劳嘛。艺术大师和民间艺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李之清老师所说的现在清漳河中还有的五色石,按曹雪芹老先生的说法,只能是女娲炼石时飞溅的火花而已。

如果说李之清和曹雪芹都有杜撰之嫌,那么请翻《涉县志》。《涉县志  娲皇庙记》964页载,“沙阳唐王山之巅,有古娲皇庙。其山为太行山之衍,中旷三洞。左广深豁,瑶楼宏敝,皇之神妥焉。腋石级而上,倚琼楼俯阁,前岸筑雉堞,如霞际赤城。右二洞镌石佛,菩萨迦叶安禅挥钵或合十携莲花叶念珠,不一其状。洞上削壁千仞,玲珑迭黝,驳燥无元髓。史成炼石补天,殆其迹也……”这段话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史称”,是“炼石补天,殆其迹也”,这说明女娲的传说就是历史。

另外,我们更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好好看看现在的唐王山,唐王山为什么只有立斩悬崖的半壁山峰呢?这只能说古中皇山是完整的山,一半被女娲劈去炼石补天后,留下的才是现在的中皇山(唐王山)。这样,古人为啥在“中皇山”的石碑上加一“古”字的千古之谜也就有了谜底。更确立了古中皇山的伊甸园地位。女娲劈剩的半壁山峰上留下了补天时的九级飞天降,七级熔石台。后人便因崖就势补造了娲皇宫,在“伊甸园”所在地奉祀这位神功盖世的女英雄……

有位诗人是这样写女娲的:

也许曾经是仙

    也许曾经是神

     女娲

     应该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

     真人

     自称万物灵长的每个人

         都是她慈祥母爱创造的

         后代子孙

                       

不可思议的抟土造人

         用人身上的浮尘左证

         还可以说我们用黄土营养成

         子虚乌有的炼石补天

         演绎出包括几千年的红楼梦

         哪个朝代倾裂都出一个

         补天英雄

 

我们拜谒女娲

         不为饱涨私欲也不乞求提升

         更不为忏悔寻找平衡

         我们用一缕青烟撰丰功

         升腾活着浩歌死去的唏嘘

         召唤后来的补天人

 

                      【三】

    我不计其数地拜谒过娲皇宫。“群楼玉宇山作座,海市蜃景崖为怀。常恨篷莱无觅处,谁知藏到这里来。”是我对娲皇宫最真实的感叹。我眼里的娲皇宫永远是悬在悬崖上的云缠雾裹,漂漂渺渺的古建筑群。它补千万人顶膜礼拜见,也使千万人闻所未闻。

《中国名胜古迹辞典》,《可爱的河北》等典籍中都有娲皇宫的详细介绍。

它始建于汉文帝在位时(公元前179——公元前155年),最初只有神庙三楹,后经三国隋唐,宋元明清,历代迭次重修增建,才渐成现在之规模。整个建筑群可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上部分建在山势险峻的绝壁上,巧妙利用了山崖峭壁的半圆形石坎起平台,建筑了娲皇阁,梳妆楼,钟楼,鼓楼,迎爽楼,皮疡王庙,灵宫庙等12座巧妙绝伦的建筑。险峻奇特精巧与恒山悬空寺相媲美,建筑量却远超悬空寺。更有摩崖石刻和两石窟,刻佛经6部,13.7万字,面积为165平方米,银钩铁划,天下奇绝。其中《思益梵天所问经》《深密解脱经》等四部系中国最早的石刻版本,称“天下第一经群”。是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山下有朝元宫,广生宫,停骖宫,凤仙桥等建筑。山上山下以象征十八层天地的十八盘通道相连,共占地150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32平方米,存历代碑刻75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把娲皇宫建筑群与长城,赵州桥等称为河北十大古建筑奇观。

最让游人感叹的还是山上的主体建筑娲皇阁(又称三阁楼)。它高达23米,石券底层阁一层,底阁上建木石阁三层。摩天接云,玉宇悬空。上临危岩,下设深壑,犹如楼殿兰宫嵌于绝壁,故有“倚崖凿险,结构凌虚,金碧灿然,望若霞蔚”之称赞。其天然独特的地势妙不可言,巧夺天工的建筑技巧堪称一奇。三层阁楼均三面设廊,背依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于崖壁,游客盈楼时,铁索即琅琅作响。素有“活楼”“吊庙”之称。游人站廊上,仙风习习,抚栏极目,心放四野,左峻岭幽谷,右苍幽黑石,太行群峰迭翠,清漳细走银蛇。十八盘恰似藏头露尾飞舞虬龙,逶迤与大地相连。可谓神州之大观!

这里还该说的是,现在一些书报上,一些自作聪明的文人对娲皇宫的始建年代争论不休,有的甚至说娲皇宫始建于明朝。文章我看了,虽有他一定的道理,但我要说的是,娲皇宫屡遭荒火、战乱的劫难,早己像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一样枯枯荣荣好多回,我们不能以它复生的某一年断言始建年代。正象经无数次改朝换代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却不容从复兴的一段开始截取一样。娲皇宫只能从最早的开始生根播种的年代算起,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的。作为文人如果能从娲皇宫屡毁屡建这一点上,禅解民间传说的生生不息,不比喋喋不休地争论始建年代更有意义吗?

 

                           【四】

这次,编辑部让我组织文朋诗友搞笔会,我还是首选去了娲皇宫。有人说我是图了涉县文物旅游局车接车送免门票管饭的热情接待,其实不然,我只是想圆我对娲皇宫的一个夙愿。

二十五年前我游娲皇宫时就幻想:娲皇宫虽然默默无闻,但只要来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往它面前一站,它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尽管文人都有免不了萎靡柔弱,但只要能被这种奔泻的洪流裹卷,他泼出的笔墨就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锦绣河山上吞吐千年。

尽管这夙愿没有边沿。但既然以夙愿的形式涌到了我的心头,那就索性让它在这里与人见个面吧。我固执己见地认为,所有名胜古迹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文化底蕴,但它的声名远播却一定要依仗历代文人的笔墨。娲皇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显而易见是丰厚坚挺的,它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名扬世界,唯一缺少的就是文人笔墨的渲染。比如李白于庐山的瀑布,范仲淹于岳阳楼等等,等等。文人的青衫里,藏着法术,把诺大世界的生僻角落写到笔下,就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对娲皇宫来说,古文人受山高路远,毛驴驿站所限,而现在的文人呢?

真的不怕大家笑话,我曾经无数次在娲皇宫转游,用跟李白,范仲淹差不多的黑眼睛,寻遍了娲皇宫的每条石纹和砖缝,我笔下的娲皇宫却始终走不出河北或邯郸,我甚至怀疑拴系娲皇阁于绝壁的九道铁索,不仅拴住了娲皇宫腾飞的翅膀,同是也给祖祖辈辈前来涉县的文人墨客戴上了镣铐。我正至力于解除娲皇宫的桎梏,为娲皇宫呼唤李白,范仲淹的到来,却恰好涉县文物旅游局也正多方奔走,想为娲皇宫作宣传。于是一拍即合,联合促成了娲皇宫笔会的顺利举办。

我知道,再狂妄我也没有狂妄到自比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地步。可谁又能断言,这次笔会之后,没有《庐山瀑布》《岳阳楼记》之类的家喻户晓的名篇问世呢?老作家李亮的《登游娲皇宫》不是已经被选入河北乡土教材了吗?

 

                            【五】

最后要写的很可能是画蛇添足。

我读过杨以兼的《重修娲皇阁记》,有一段话:“史传女娲氏炼石补天之缺,雪航赵氏疑为不经。窃惟洪荒初启,娲皇于其时正婚姻,止滔水,作笙簧。制作不一,厘然具举,天地文明之远自此而开。谓之补天,谁曰不宜。”我认为这或是文人酸腐的表现,或本身就是在作秀。真的,我们根本没有一点理由要考证女娲的传说之真假。民间一向乐于根据自己的意愿组合历史的图形,在这里事实显得并不重要。许是偶然闪现的灵感,许是长夜独坐后的独创,但我始终认为浪漫无羁的民间传说,比整齐有序的史籍更能抚慰百姓的心灵。

实际上,无论女娲也好,娲皇宫也好,早己成了一些人心中抵御桎梏的号召,让被约束的情感在虚构中获得自由,使自己在英雄的尊严中站立,让袅袅香烟弥漫心灵的漏洞。比如在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身上,天理和人欲第一次得到了统一。比如娲皇宫拜殿上的女娲早己没有了今人恐怖的蛇身,在岁月云烟后面,浮现出的是一张姣好可爱的身影……这在残酷的现实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都是善良的人们精心安排下完成的从神到人的转化。这种转化,是除了民间传说任何形式的力量都无法办到的,隐含着一股来自民众的,强大的力量和谁也违逆不了的必然逻辑。这个逻辑一经诞生就脱颖而出,而且永不泯灭,它比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理论都活得更长。也许这个逻辑是蓄意编造的细节,但它在人们的流传和想象中日臻完美,终要变得比历史更加真实可信。正像小说本身是虚构的,但只有小说,才能称为人类灵魂的秘史。上古神话传说肯定是上古人类历史的艺术再现。根据有关权威人士研究考证说女娲当是我国母系氏族时期的部落首领,女娲时代是母系氏族时期的影子。我认为这是科学的。我猜想的娲皇宫的形成应该是:中皇山——娲皇洞——娲皇庙——娲皇宫,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涉县的娲皇宫都能找到相对应的答案。

这就是所谓的民众理想的理想,一定要实现的合理性。


1999年娲皇宫笔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