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奇石鉴赏能力和如何提高奇石鉴赏能力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6-07-28
       奇石鉴赏能力是指鉴赏者在奇石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活动能力。
       奇石鉴赏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各种审美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审美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判断、思维、理解、情感、意志等诸多审美心理因素,其中,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情感的内在动力是奇石鉴赏活动中的四种主要的心理功能。
1 、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奇石鉴赏的起点。陀是最表层的审美心理现象,也是很重要的审美心理现象,因为,只有通过审美感知,把握奇石的外部形式与形像,奇石鉴赏才能顺利地进人深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
2 、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奇石鉴赏活动中积极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心理活动,在我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常用“神思”、“浮想”、“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等说法来揭示审美想象的特征。
       审美想象包括审美联想与再造性想象。审美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再造性想象是指创造新的意象、意境的心理过程。在奇石鉴赏活动中,奇石的自然形式引诱我们,打动我们的心,触发我们的情感,唤起我们的审美记忆,便产生了审美联想。将已经复活了的审美记忆(即记忆表象)与奇石鉴赏时所感知的新的表象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并进行重组、更新与改造,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意境,在这个过程中的想象力就是再造性想象。例如,笔者有一块荷花石,石中形象显示:荷叶残缺,荷花零落,色淡无华。如此景色很容易使人想起百花凋落的秋天,想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名句,想起杜甫的诗:“束薪已零落,抓叶转萧疏”。由于“凋零”景象,还可能容易使人发出“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的人生感慨…在浮想连翩的基础上,经过取舍、重组、构思的过程,新的意境《荷塘秋色》 便浮现在眼前。《荷塘秋色》 的创造过程,就是在审美感知、审美联想的基础上、发挥再造性想象的过程。
3 、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指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审美对象(奇石)的审美特性,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能力。
        审美理解渗透在审美心理的诸要素之中,它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创造具有相互依存关系。首先,没有“理解”的参与,审美感知则无法深入,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其次,如果我们对某块奇石的审美特性缺乏理解,我们就不可能自由地展开审美联想与想象,也无法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事实上,具有不同知识素养和认知能力的人,对奇石的审美特性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导致不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并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象。例如笔者有一块黄河石《春江水暖》,石中图像是两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很可爱,见过它的人,都很喜欢它。可是,由于各人的知识素养和理解能力不同,对它的审美想象与审美创造也不相同。一般的鉴赏者其鉴赏水平都停留在“可爱的小鸭子”、“雏鸭”等层面上,只有那些懂得“鸡雏鸭黄,最有生意”的生活知识的人,只有那些体验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江晚景”的鉴赏者,才会对它有深层次的理解,才可能产生富有新意的审美创造。
4 、情感——奇石鉴赏的内在动力
       审美情感虽然不直接表现为审美能力,但它直接影响甚至左右奇石鉴赏能力的发挥。这是因为:第一,审美情感渗透在奇石鉴赏的全过程中,它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和明显的审美取向。鉴赏者对奇石采取何种态度——喜欢还是不喜欢,迎合还是排斥,取决于主体有什么样的情感。只有对美的事物(奇石)充满了兴趣、热情的人,才会不懈地专注地去追寻、感受它的美。所谓“愤怒出诗人”,没有激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充满激情的诗。同样,情感枯竭、心如死灰的人,或者没有审美需求,没有审美热情的人,面对诱人的奇石,也是不会产生生动的美感来的。第二,奇石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创造是通过鉴赏者的“观物动情,寄兴移情”来实现的。“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奇石鉴赏者的情感来自于审美对象——奇石的刺激和诱发。鉴赏者的情感一旦被激发起来,便会控制人的整个心身,成为一种内在动力,推动各种审美心理活动的展开。在此基础上,鉴赏者再把洋溢着情感的思绪投射到对象——奇石在人的头脑中的表象中去,使鉴赏者的情感思绪对象化,使对象人情化、人格化,从而达到“创造对方”的目的。由此可见,审美情感在奇石鉴赏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