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人(二)——张前教授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4-11

作者:罗小平
内容提要:张前教授为中国音乐心理学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学会建立四个方面奠定基础的、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其学术风格体现为道器相接、纵横交融、兼容超越、平和灵动。

关键词:张前;中国音乐心理学;奠基;风格

文章刊登于《音乐艺术》2015年第3期

                                             (续)

二、引领学科持续探究
张前教授在提出学科构建纲领之后,就以自己的研究,实践纲领的设计,在音乐欣赏、创作、表演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引领学科持续探究。他著述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是中国当代第一本音乐心理学的专著,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

1.音乐欣赏心理的整体动态观
张先生认为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是音乐实践的基础,是与音乐创作、表演和理论工作者,与广大音乐爱好者密切相关的论题。他先从音乐欣赏心理入手,于1983年发表了论文《音乐欣赏心理赏析》[i]并于同年,出版了《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该书内设“音乐欣赏心理概述”“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音乐欣赏中的理解认识”“音乐欣赏是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六节。以整体动态观全面、细致、深入地揭示了音乐欣赏心理的规律。论点明确、论述具体、层次分明,音乐欣赏是多种心理要素综合运动过程的结论,精辟独到。

其整体动态观首先体现于该书从音乐本体形、情、意的总体层面把握与音乐心理活动感知、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诸因素的整体观照进行对应,又强调了这些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结合,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

其次,作者具体分析了对于不同的音乐客体、不同的欣赏者主体,在欣赏中各种心理因素会有不同组合的变化,突出了欣赏活动的动态特征。如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会强烈突出,理解认识表现亦较强烈,想象联想活动则处于一般状态。欣赏浪漫主义的作品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都比较强烈,理解认识就不如古典作品强度大。欣赏主体中主观类的听众会更在意情感体验的深入,而联想类的听众则具有更广泛的联想、想象活动。

再者,书中对音乐欣赏阶段的分析,既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逐层上升的整体把握,又指出这些阶段划分是灵活、相对的,可以因欣赏目的和方式不同而变化,展示了欣赏过程的动态性。

另外,作者对汉斯立克音乐情感“病理说”与李普斯“感情移入说”的分析,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的剖析,对音乐欣赏中理性认识和审美评价的思索都可以触发后学继续探究的兴趣。

2006年,张老师在《音乐研究》第1期发表的论文《再论音乐欣赏方式和心理发展阶段》对欣赏心理又有新的思索和感悟。作者对比了黄自、科普兰以及赵宋光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观点对欣赏阶段划分的异同和特色,提出音乐欣赏的性质——是在对音乐进行审美体验中融入了理性因素的感性体验。方式——多种多样,以对音乐综合的、全方位的欣赏为主。欣赏的过程应分为:第一阶段是音响感知与情绪感受;第二阶段是以感情体验为核心,包含形象联想、理性感悟在内的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和体验阶段;第三阶段是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此时物我同一、主客交融,音乐已内化于主体感性体验的审美中,内化于主体的生命感悟中。对照1983年的著述,读者可以发现,先前的三阶段浓缩为二个阶段,现在的第三阶段是在欣赏过程中的升华,如同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如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对此的感悟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吸取了接受美学、阐释学与新感性学的审美体验。

2.音乐表演心理诸因素的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张先生在1990年第3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一文,对音乐表演心理的诸因素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仅准确地掌握各种因素的心理特征,而且能在分析中厘清其辩证关系,揭示其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

先生在文中提出的第一对看似对立的心理因素是投情与理智。他先就音乐这种感情艺术需不需要投情、如何投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强调“深刻理解和领会乐曲的情感内涵是音乐表演中投情的基础”。接着又指出:“音乐表演中的投情,应该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以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它有表演者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艺术化的情感。”[ii]太经典了,可谓字字珠玑。这一百多字的论述完全可以作为音乐表演者情感表现的准则,它道出了表演者艺术化情感的性质、放收自如的方式、变化有序的情感发展逻辑。

投情是对立因素的主要基调,但这种投情不能无序、不能放任,需要理智控制,否则激情会失控而抛离正确轨道。因此,作者主张:“理想的音乐表演,应当具备投情与理智两个方面的条件。”[iii]只有如此,音乐才能具有统一、和谐的完整性。投情是放、理智是收,两者结合才是艺术化的情感,只放不收影响艺术化情感的完美性,只收不放有损审美情感表达的充分性。两者贯通才能达到艺术情感的放收自如。

文中第二对心理因素是想象与直觉。作者分析了想象、联想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并以音乐表现的特殊性为据,指出想象是音乐与现实生活联结的桥梁,以想象为中介的联结可以是多角度的,想象与理解、情感体验、人生经历的关系。作者还分析了表演者直觉的作用和特征,直觉与理性的关系。如果说想象是一种由点向外辐射、扩散的心理活动的话,直觉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聚焦力,是把主体的感悟、体验凝集于一种直视本源的透视力,是汇集人生积累的爆发力。两者虽没有形成对立关系,但从心理能量运动的轨迹来看,张先生把两者放在一起论述是合理的。它们都需要以人生积淀为基础,并具有互促、互补的作用。

表演心理分析的第三问题是临场心理调控,作者提到良好的表演状态是全神贯注和自然流露,全神贯注不仅是表演时的精神高度集中,还是表演者所具优势的最成功展现;自然流露是表演者演奏、演唱的音乐从心底自然鸣响,是人乐合一、难分彼此的音乐表现。上述状态是音乐表演临场发挥的最佳境界,亦是无数表演者梦寐以求的演出效果。

作者在最后列举了一些克服怯场的五种方法:认真的演出态度,丰富的表演实践,对自己身体与动作的掌控,加强表演实力,不因小失大。

实际上,临场演出正是表演者投情、理智、想象、直觉诸因素的集中呈现,是平时练习在舞台上的创造发挥,是诸因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的成功检验。表演心理分析结束于此,意味深长。

3.创作心理的内化与外化
张前教授在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的论文《略论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与特征》中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音乐创作的心理规律。作者首先分析了音乐创作内化与外化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作曲家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生活积淀,凝聚、升华为情感概括,内化为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内化一方面是对人化了的自然的感受,另一方面是作曲家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对客体的改造、提升,因此,这种内化是双重人化的过程,有人类社会化的群体改造客体积累的基础,又有创造者个体对此的进一步选择、提炼,并孕育出创造的动机和需求。第二阶段是作曲家把心理体验通过音乐技巧外化为具有情感内涵的音响形态的过程。作者分析了这一过程需要的重要条件:丰富的音乐素材与娴熟的创作技巧。进而,非常具体地论述了音乐素材积累的三个层次—社会生活与自然界音响、民族民间音乐中有生命力的音响动态、中外优秀音乐作品。

论文第二部分论述了音乐创作的心理因素—激情、感情、理智、想象及特点,第三部分分析了创作中的灵感。其中感情与激情的双重作用、音乐想象中的表象转换、创作灵感的特征等对后学均有重要启示作用。

张前先生对音乐实践心理研究的著作,引起音乐学界与文艺心理学界的瞩目与好评。李焕之主编的《当代中国音乐》之《音乐美学》(王宁一撰写):指出:“1983年,张前发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这不仅是新中国四十年来出版的第一本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著,而且是1979年以后10年中的第一本。该书对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诸因素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概括为‘音乐欣赏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运动过程’的结论。力图唯物而又辩证地把握动态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次年,作者又发表《略论音乐创作的心理过程与特征》一文,对于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激情、想象、灵感诸心理要素作了条理明晰的论证。”[iv]

注释:
[i]张前:《音乐欣赏心理赏析》,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ii]张前:《音乐表演心理的若干问题》,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iii]同⑤。
[iv]李焕之:《当代中国音乐》,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