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散文 ‖吴芸:蒋礼鸿先生小记

 老鄧子 2016-07-29


蒋礼鸿先生小记


吴 芸



我们的时代不缺大师,

但缺像他们那个时代那样

拥有纯粹治学精神的大师。


在我幼年,父亲常带我去老杭大宿舍拜访蒋礼鸿先生。每次走进那间小屋,我的目光总被满屋子堆得高高的线装书籍吸引。

老先生不太喜欢多寒暄,如若遇见父亲与他聊学术问题时,他则会滔滔不绝讲解。据说他在非常年代遭遇过不少磨难,但他脸上始终挂着淡定从容的笑,令人心生敬意,这与他曾贴于墙上的格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颇神似。

渐渐,我听闻了一些与他相关的故事。据父亲回忆,他治学相当严谨,且博闻强识。譬如,他能非常精确地把一个字从古到今的演化过程解释透彻,甚至都能准确说出某个字在某一本书的第几页中。当我听闻此细节后,脑海忽然冒出“最强大脑”的新词。无怪乎,当父亲补充他不擅长吃鱼和打电话时,我一下不觉得奇怪了。因为,他把自己的所有心智全部用于治学,沉浸在他自己的学术世界之中。

其实,他并不是刻板的学者,而是颇有生活情趣和幽默感之人。他的屋子里除了书外,还栽种了一些花草,我喜欢静静呆在那个充满书香与花香的地方。晚年时,他为自己身体渐渐衰弱,写了非常生动的“六十自嘲”诗句压在书桌案板下:看书忘火饭常焦,登梯上楼脚先软。一个服老而依旧专心学问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蒋老先生,字云从,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敦煌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尤其以获得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在近些年杭城举行的规模盛大的敦煌展中,有他详细的介绍展板,他是这个领域的大师之一。

在我们当今世俗生活里,似乎与“大师”称呼沾边之人,生活大多过得不错。但他一生清贫,连他的后代身上也都体现了淡泊名利的气质。在他去世当日,我家信箱没有收到订阅的报纸,而是意外收到刊登了参加他追悼会信息的报纸。当我看见那几行字时,眼里顿时蓄满了泪水。

不一会儿,父亲接到了他儿子打来的电话。老先生不仅去世前嘱咐几乎把满屋子书捐给了学校,而且连自己的遗体也捐给科研单位做实验了。幸运的是,我们尚珍藏了他赠送的扉页写了娟秀端正字体的一套古籍线装诗词作品。

在一个阳光暖暖的午后,我与纪念他的文集《书魂》相遇。他与夫人盛静霞老人,一位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深造诣的大学教授相识、相爱和相守五十年的往事,令我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在盛静霞老人《含泪写金婚》一文中,我发现了老先生浑金璞玉的点滴细节。

譬如,他与夫人第一次见面时,他冒着三伏天从湖南出发,一路住蹩脚旅馆,然后过险区千辛万苦刚到重庆。盛静霞对其第一印象是面黄肌瘦,身材矮小,穿了一件土布长衫,且着土布鞋,与女性想象中的“翩翩才子”完全两回事。后来他们交往时,他也因“刚毅木讷近仁”令其万分苦恼。

当盛静霞以为两人感情发展不太有戏时,他又拎着小布包来看她,只真诚地说了一句话:“我不会说话,几千里跑来,只有一颗心。”后来盛静霞知道,他不是不会说话,而是不会说阿谀奉承与庸俗的寒喧之词,他时常考虑的是学术问题。

正当盛静霞对其不言不语行为两难时,她的恩师钱钟书先生(也是蒋先生蓝田师院同事)来信责问道:“为何两人相处数月,仍未订婚?”并补充说,云从在蓝田有“小圣人”之称,品质极好!还有人评价他是热水瓶,外似冷漠,内心却极热烈。盛静霞惊讶于恩师很少赞扬别人,还给予“云从小字如簪花好女,人品亦如之”的高度评价。

他们的爱情之花,是在拉开两地距离的书信诗词交流中慢慢培养的。在她去白沙进修期间,他们的感情才慢慢升温。当他们一起谈论诗词、小说和玩诗牌与下棋互动后,两人越聊越投机。他们常在白沙女中校园里漫步,时常徘徊于红豆树下,徜徉于花前月下,其情形不啻于人间仙侣。有意思的是,即使处于热恋时期,他们也是白天看书,晚上散步,非常理性。

他们的儿子蒋遂,回忆父母相濡以沫平静生活的画卷是这样的:每天早上,父亲为母亲叠被、倒痰盂,会为母亲沏上一杯茶。而父亲看书时,母亲就不断地为父亲续水。晚饭后,两老携手沿着杭大路散步。夕阳下,他们悠长而和谐的背影是杭大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父亲去世后,母亲房里一直摆放父亲遗像和书法,表情极其镇静。后来无意间,才看见一首深埋其母内心深刻孤寂的诗歌:茫茫遗体早无踪,犹有衣冠向晚风。何日碑头朱变黑,云阶月地会相逢。

在盛静霞老人的回忆里,老先生是酷爱阅读之人。在他们订婚后,有一天她想开点小灶,请他把蛋敲开然后煮蛋。孰料,他正津津有味地在看书,浑然没发现因抽屉没关,打破的蛋已经跌落到抽屉中了。即使在高烧四十度,手术清醒后,或挂大瓶时,他依旧手执一本书。有一次他在半夜昏睡中,还忽然叫道:“我要起来!我要看书!”连医生都苦劝他甚至求他:“蒋老,你不能再看书了!”后来病重,临上手术台时,他内心惦记的仍是未完成的科研项目。

蒋先生把他的学术成果留在了世上,连骨灰都不留。2006年的钱江晚报,有篇题为“国学大师蒋礼鸿夫妇成为省内首对共同捐赠遗体的夫妇”的新闻,给他们高洁一生画上了神圣的句号。

大师已逝,但他那正如陶行知所言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的精神何其相像。我想,我们的时代不缺大师,但缺像他们那个时代那样拥有纯粹治学精神的大师!

━━━━━

本文刊发于《浙江散文》杂志第二期

作者为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散文集《芸香世界》

━━━━━




- End -



文·有思·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