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红学家们为曹雪芹“找爹”的二难选择

 终南居 2016-07-29

主流红学(即曹学)界一致认为曹雪芹出身江宁织造曹氏家族,是曹寅的孙子。但是,红学家们却始终搞不清曹雪芹的爹究竟是谁。目前,关于曹雪芹的爹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亲生之子曹顒的儿子;另一种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继子曹頫的儿子。但是,根据曹雪芹的生卒年推断,这两种说法都有其致命伤,都与其创作《红楼梦》的年代发生冲突,甚至可以说都是不能成立的伪命题。如果红学界不能为曹雪芹找到一个“正确的爹”,那么他是曹寅孙子、出身江宁织造家族的说法,似乎就难以成立。
红学界关于曹雪芹生卒年的说法一片混乱,始终达不成一致。关于曹雪芹的卒年,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3年(乾隆癸未),另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4年(乾隆甲申),最后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5年(乾隆乙酉)。关于他的生年,竟然没有一条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全部是根据卒年减去存活年龄反推的。曹雪芹有三个卒年,两个享年,按理说能最少能推出六个生年,现在红学界主要持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是根据他享年“年未五旬”反推出来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他生于雍正二年(1724),是根据他享年“四十年华”反推出来的。
但是,这两种关于曹雪芹生年的说法,都与曹雪芹的爹发生冲突,按照曹顒或曹頫作爹来解释均不能成立。曹颙,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存年仅26岁。曹顒死后曹頫继任江宁织造,根据曹頫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所上的谢恩表里,谈及“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推断,曹颙确实可能留下一个遗腹子,但没有证据证明这个遗腹子究竟是男是女,是否存活并长大成人。
假设曹顒的这个遗腹子就是后来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与红学界推测的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在时间上倒是吻合的,少年时也曾经历过江南短暂的“风月繁华”。红学界一般认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始于乾隆九年(1744),完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本问世)。乾隆九年时,这个遗腹子年纪约为29岁,虽然涉世未深,但勉强可以算是有了创作《红楼梦》的资格。
但是,这种推测纯粹属红学家们的良好愿望而已,在无情的事实面前又被击的粉碎。在曹氏五庆堂宗谱以及其它史料中,对这个曹顒的遗腹子却另有明确记载,其人名曹天佑,曾“官州同”。显然,这个曾经当过副州长一级官员的曹天佑,并非“举家食粥酒常赊”,穷困潦倒于北京西山的曹雪芹,当然也不可能是《红楼梦》作者。曹天佑的母亲乃是马氏,倘若由他来创作《红楼梦》,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书中痛骂搅家不宁的“马道婆”的。
由于为曹雪芹选择曹顒作爹此路不通,红学家们多转而另选曹頫为曹雪芹作爹。曹頫乃曹寅之弟曹宣(曹荃)第四子,后过继给曹寅,并继曹顒任江宁织造。曹頫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6月8日,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2月17日,享年68岁。如果认定曹雪芹乃是曹頫所生,那么曹雪芹生于1715年的说法就绝对不能成立,因为这一年曹頫只有九岁,开裆裤尚未缝合,无论如何是生不出儿子来的,再早熟似乎也不行!
那么按照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来推算又如何呢?这一年曹頫18岁,过去的人往往早婚,应该勉强可以生出儿子来了。但是,这又与《红楼梦》创作时间发生了矛盾,因为生于雍正二年(1724)革职抄家后的曹雪芹,当然不会有江南“风月繁华”生活的经历和记忆,也根本就没有创作《红楼梦》的生活基础。到乾隆九年(1744),这个曹雪芹仅有二十岁,一个黄口小儿,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作者在书中慨叹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话,更不会有资格去回忆自己当年与姐妹们缠绵悱恻的风流往事。
综上所述,红学家们在曹雪芹生年和他的爹问题上,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希望他生于1715年,以使其能够赶上曹家的风月繁华;另一方面又倾向于选择曹頫作爹,以消除曹雪芹与曹天佑之间不相容的麻烦,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那些以号称做学问严谨而自负的红学家们,顾不得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道理,也不管形式逻辑上能否成立,在他们的学术著作中,一般都宣称曹雪芹生于1715年,他的爹是曹頫,至于二者之间不相容的矛盾就顾不得了。
有鉴于此说漏洞太大,有点给红学界大师们丢脸,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另辟蹊径试图突围,臆造了一个曹家在北京的“二次复兴说”,让曹雪芹丢开南京的风月繁华,去体验北京的昙花一现。但主流红学界的兖兖诸公,当然绝不同意周汝昌先生臆测的新说,但又拿不出什么比周汝昌更高明的证据,来消弭关于曹雪芹年龄和爹的矛盾,因此,主流红学(曹学)界关于曹雪芹年龄和爹的矛盾,便始终在这种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中混沌至今。
其实,红学界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的错误要害,并不在于这个找不着爹的曹雪芹本人,而在于《红楼梦》的创作时代及文化传承。《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江南世族风月繁华生活的展示,红学界强行按照乾隆时代生活在北京的那个曹雪芹来解读《红楼梦》,必然造成目前这种左右皆不合隼、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这句形容晚清昏庸官僚叶名琛的名言,恰便是当今红学界各路昏庸专家们的最形象写照!


作者:秦轩 来源:土默热红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