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译文正误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58d980100muga.html 遂公盨(xù),其实应当叫燹(xiǎn)公盨,是2002年北京保利公司从境外购回的一件商代青铜器,上面有一段九十八字的铭文,内容因涉及大禹治水,故极受重视。铭文面世后,许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试图解释其内容。 本文对这篇铭文进行了诠释,与以往译文不同多达二十余处,供同好者参考。 译文如下: 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飨(xiǎng),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久,贶(kuàng)唯德,民好明德。 寡在天下,用久佋好,益养懿德,康亡不懋(mào)。老友盟,明经齐,好祀舞晛(xiàn);心好德声,遘亦唯协。天妥用老,神复用承禄,永御于宁。 燹(xiǎn)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白话译文: 天命禹治水,开山浚川。奉旨征伐,降服下民,监行德政。(禹)亲自举行祭祀,民称其如父母。供奉我王,作臣子时间久长,赏赐唯以此种德行为准,这种明明白白的德政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寡人统治天下,提倡传统,培养美德,使天下康盛。巩固友邦的盟约,明确各族的旌旗,经常举行祭祀,日日歌舞。维持传统天下就安定,神更要反复供承奉禄,这样才会永保太平。 燹(xiǎn)公说:民众唯有坚定推行这种德政,才是正确的。 下面我对译文加以详细解释,重点在有争议之处。 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 天命禹的“天”,是假借天命。古人凡大事必占卜问天,命禹主持征伐和治理水土,必经占卜,所以禹负有天命。敷土疑有敷布教化的意思,但不确定,本文仍沿用公认的意思,敷土为治水。“掘”字有人译为“随”,有人译为“堕”,原文此字左边是个横写的山,中间是二个相叠的土,右边是二只手,字意是从山上取土。“随”字无此字意,“堕”字有字意但不正确。二只手从甲骨文变化后为提手旁,左山变为尸,二土为圭,所以为“掘”。 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 “方”在这里不是地方的方,“方”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圣旨。尧的旨意写在“方”上,禹是奉旨执征。他的父亲鲧是私窃息壤而致死,所以这里强调禹是奉旨行事的。禹不是光治水的,他打了好多仗。打刑天,打相柳,打三苗等等,谁不服他就打谁。“降”在这里念祥不念匠,是降服民众。监德就是行政,那时没有法,管理民众都是依靠道德习俗,这就要监督推行德行。 乃自作配飨,民成父母 自作的意思是亲自进行射杀牛、刿羊等,表示对神明祖先的敬重。领导者禹如此,以下谁人敢不敬?配飨是一种祭祀活动,祭神时同时祭祖为配(飨)享。成的意思可以译为称,就是民称赞禹如父母。 生我王,作臣久,贶(kuàng)唯德,民好明德。 “生”,就是供奉拥戴,生我王就是供奉我们的王。“贶”字一般人不认识,意思就是赏赐,和“赐”字基本可以混用。以“拥护我王,作臣时间长短”为标准进行赏赐,有这样一种公开明白的赏赐标准,就是明德了。民好明德就是这种明明白白的德取得了民众的拥护。 寡在天下。用久佋好,益养懿德,康亡不懋。 称孤道寡者为帝王,此处为尧。久就是旧、老,就是传统;“佋”古同“昭”和“绍”,“昭”是明示,“绍”是继承,佋好就是明示继承之意;铭文中最模糊的字是个“羊”字,“羊”通“养”;“懿”是美好之意;懋是茂盛的意思。这里就是明示继承传统习俗,循古制,鼓励强化公认的传统德行,培养美德,康宁而无有不繁盛的。那时候是推行旧制的,只有传统的习俗才能得到一致的公认。 老友盟,明经齐,好祀舞晛。 这里的“老”,当作“牢”解,就是巩固与友邻的盟约。明经齐就是明旌旗。禹在当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叫各氏族部落制做各自的标志,以旌旗为别,这也是旌旗的来历。明经齐就是讲的这件事。好祀就是爱祭祀,“晛”字现在不常用,念(xiàn),意思是日日见,在这里就是经常祭祀,天天跳舞,以悦神灵。不要以为天天跳舞不现实,在古时这可是重要的大事。 心好德声,遘亦唯协。 如此宣传德,使德声深入人心,偶然遘遇发生问题,亦只用协商解决,避免使用武力了。 天妥用老,神复用丞禄,永御于宁。 “妥”字另有二种别字写法,其中之一是右边有个“攴”旁,字典里有,电脑上打不出,铭文中就是这个字,这个字是安定之意。维持传统就天下安定。古时老考不分,译成考或老是一样的。“丞”通“承”,神是要世代相承反复供奉的;这样才能永远保持安宁。 燹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燹公说:民众唯有坚持这种德行,才是正确的。 译文中所纠正的字本文不一一细述,仅将部分金文或甲骨文字列于文后,正确与否一望便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458d980100muga.html ++++++++++++++++++++ 最近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这件器物,就是现为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这种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再看鸟纹的特点,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 遂公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传闻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但由未去锈前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久。土锈上有明显席痕,且包到口边上,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 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前9行都是每行10字,末一行只有8字,故将字距适当拉开。或以为在第一字下还有一字,细看原器,实系铸造时的凹痕。全铭书法秀美,整齐匀称,保存情况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铸时有一些问题,造成缺损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难于辨识。 下面铭文的释读,尽量用通用的文字: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 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 作配乡(享)民,成父毋。生我王 作臣,厥沫(贵)唯德,民好明德, 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 经齐,好祀无[贝鬼](废)。心好德,婚 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 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 民唯克用兹德,亡诲(悔)。 铭中有几个字,研究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如“差”、“地”、“寡”、“御”等。对于这样古奥的铭文来说,看法有异是正常的。 关系较大的,是“遂公”的“遂”字。这个字原作从“●”从“火”,我认为当依吴大澂等人之说,是“燧”的异文,读为遂国的“遂”。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传为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 遂公盨的铭文和常见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很不一样,既没有开头的历日,也没有末尾的套话,因此乍看起来似乎不是全篇。其实盨铭首尾一贯,别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与《诗》、《书》等传世文献有密切的联系,铭文前面讲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 盟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 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还有《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所用词语,都互相类似。 “随山”的“随”,意思是“行”,见《广雅·释诂》;“浚川”就是疏导河流;“差地设征”,“征”即贡赋,同于“任土作贡”。铭文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 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至于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发现。秦公簋等都属春秋,遂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23日)
http://www./1245.html +++++++ 著名的考古、甲骨文权威李学勤来到保利艺术博物馆,请他对“遂公盨”进行鉴定和评价。李先生第一眼看到“遂公盨”,就很激动。他仔细察看了器物的外形,特别是对沿口下的饰乌纹和腹饰瓦纹进行了认真研究,由此断定器物的年代应属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铭文中的“遂公”是西周时遂国(今山东宁阳西北)的国君。 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釐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凶。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釐用孝神,复用祓禄,永孚于宁。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诲!” 现在,笔者也把这段铭文(经李学勤先生标点断句,用现行字)抄给大家:“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讦明经齐,好祀无。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释成今文,其大意为:上天命大禹布治下土,随山刊木,疏浚河川,以平定水患。随之各地以水土条件为据交纳贡赋,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恩德于民,百姓爱他如同父母。而今上天生我为王,我的子臣们都要像大禹那样,有德于民,并使之愈加完善。对父母要孝敬,兄弟间要和睦,祭祀要隆重,夫妻要和谐。这样天必赐以寿,神必降以福禄,国家长治久安。作为遂国的国公,我号召:大家都要按德行事,切不可轻慢!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4/08/10886293_264137655.shtml http://www./chenyc/viewthread.php?tid=38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