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公簋(一):器身铭文

 雪狼卡尔 2018-12-05

      秦公簋,1919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秦岭、红河交界处,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共有铭文123字,蕴藏着极其重要的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密码,是一把开启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库的钥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向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研究。近百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器物上的铭文进行过研究。柯昌济、王国维开始,先后有冯叙伦、罗振玉、郭沫若、商承祚、吴其昌、冯国瑞等人都对秦公簋上的铭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秦早期史料简略,铭文所涉及到的内容长期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


      秦公簋铭文专家释读的结果:(器身和盖铭)

      器身:

     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盖铭: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


----------以上资料来自于网络。

秦公簋

秦公簋器身铭文拓片


      在我写这篇解读文章时,是2018年12月3日,距离进入2019年还差二十几天,也就是说再有二十几天的时间,秦公簋出土面世的年限就要达到整整的一百年了!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秦公簋铭文因其历史的价值而受到学界和民间爱好人士的广泛关注,但对于铭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甚至于出现了很多的争议。虽然这些争议今天依然存在,但因为缺乏更多、更好、更准确的文字解释,所以争议始终得不到消除,铭文的真正历史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今天我们解读的铭文内容是秦公簋的器身铭文,在解读之前,我们先对专家释读的结果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秦公簋器身铭文专家释读的结果:

     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由专家们对秦公簋器身铭文的释读结果来看,释读是从铭文的右端起始的,铭文中每列五字的行文格式被彻底打破,因此出现了窜行、窜列、断句等违背铭文原文行文规则的严重错误。再者,就是在整个专家释读的结果中,没有发现铭文的标题所在,很可能是不知道有标题的存在,而将标题与内文混为一谈。


      标题、内文混为一谈,铭文起始端搞错,窜行、窜列造成了断句的随意性,打破了古文的行文规则,这样的释读结果怎么可能会是正确的呢?又如何能够正确反映真实的历史价值呢?


      秦公簋铭文上的文字书写形式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上的文字较为接近,是金文大篆的混合体。由于该铭文中出现了“秦”字的正规写法,所以我认为该铭文很可能是秦朝的皇帝亲笔所书。由于文章篇幅有限,铭文字数较多,所以本人在对铭文的解读中只挑选几个难解之字或是容易搞错的字进行单独解读,望大家谅解为盼!


    另外,铭文中所有表示重复符号的“=”字都是偏旁的重复,表示多数的意思,而不是整体字形的重复,切记!

      铭文解读规则,自左端起始,每五字一完整句,不得窜行、窜列,断句和标题根据文字内容来确定。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一列的第三字。该字几乎被所有的人们,包括专家学者们认定为人民的“民”字,这是因为该字的写法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实和篆文的“民”字非常相似。但在仔细的字形结构分析后,你会发现该字的上部和左偏旁都和篆文的“民”字不一样,有着很明显的差别!由此,我认为该字不是“民”字,而是金文“发”字的另一种写法。

  这是金文的“发”字。从字形结构的意思表达来看,与铭文中该字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是在丁绳上开卯放入十字丁的意思。所以,铭文中的该字就是发誓的“发”字。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一列的第五字。该字的写法虽然规整清晰,但却无人能够理解该字的真正含义,因为该字的表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表达,对于不知道字形结构分析的人来说,可能永远也猜不透该字的真正含义。

  这是金文的“柬”字。就是书简的意思。

  这是金文的“谏”字。就是谏言的意思。

  这是篆文的“整”字。就是治理的意思。

  这是金文的“正”字。就是规范、标准、矫正的意思。

      通过铭文中该字所反映出的“柬、谏、整、正”四个字的字意分析,我认为铭文中的该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谏言治理”的意思,或是“谏言整顿”的意思。


      铭文左起第一列中两个难解或容易误解的字解读完毕,那么左起第一句的意思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国家兴旺,继续前进,发誓整顿”的意思。由解读的内容来看,该句话的意思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没有细节,只有结果,所以我认为该句话就是整个铭文的标题!


      铭文标题:保繁荣恒久,誓言整顿!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二列的第五字。该字被专家们释读为“刺”字,但该字根本不是“刺”字,因为在各大古文字字典中都没有这样的篆文“刺”字。那么该字究竟是什么字呢?从该字的字形结构上看,该字的左偏旁应该是篆文的“束”字,右偏旁则是开卯的意思。

  这是篆文的“束”字。“束”字有约束、控制的意思。

      再看铭文中该字左偏旁“束”字的写法,歪七扭八,不像个样子,不是古人写字没有写好,也不是作者水平低劣,而是因为作者十分高明和对汉字造字本意的充分理解,所以才故意将代表着约束和控制意思的“束”字写的歪七扭八的,以表示不受约束和控制的意思!那么“不受约束和控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再看铭文中该字的右偏旁,就是开卯的意思,并且是多次的重复性的开卯的意思,因为其右偏旁的下部多了一个重复符号“=”。开卯就要挤压绳子才能开出卯口来,所以多次的开卯就是多次的挤压,因此,我认为铭文中的该字就是多次重复性的打压不法犯罪行为的意思,就是彻底铲除违法犯罪行为的意思。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三列的第四字。该字被专家们释读为“小子”,确实有点儿令人莫名其妙。丁卯在我们之前的解读中曾多次说过是指代百姓的意思,而“子”字是各种丁卯小配件的总称。“子”字上部的丁是用来标记中点的,而丁字上有一短横,则表示不能标记中点。

  这是甲骨文的“孝”字。就是孝敬或尊敬的意思。“孝”字上部的中点表示就是铭文中该字上部标记中点的丁字,丁字上的一短横表示的是不能标记中点,所以铭文中的该字就是“不孝”的意思。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四列的第一字。该字从字形结构上看,就是开出可人的卯口的意思,但由于可字是歪斜的,可字中的口字是极小的,所以该字的意思就是不太可人的意思。可人就是满意的意思,不太可人就是不太满意的意思。因此铭文中的该字就是不满意的意思。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五列的第一字。该字从字形结构上看,就是“秦”字主结构的倒置,这种特殊的写法不是一般人敢写的,或许只有秦朝的帝王才有资格如此这般的书写这样的“秦”字。该“秦”字是与金文“降”字的合体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秦”降低姿态的意思,或是“秦”屈尊的意思。因此铭文中的该字就是“秦”降低姿态的意思,或是“秦”屈尊的意思。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五列的第二字。该字被专家们释读为“天”字,但该字并不是“天”字,因为该字的结构非常复杂,只有在将铭文放大几倍之后才能看清。原来在看似像是“天”字的周围还有许多不易发现的字体结构。通过对这些字形结构的分析,我认为该字应该是金文的“坠”字。

  这是金文的“坠”字。就是从上往下落的意思。

     因此,铭文中的该字不是“天”字,而是金文的“坠”字。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八列的第四字。该字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的“禹”字,不但所有的专家学者们认定该字是“禹”字,就连各大古文字字典中也是如此认定的!由此可见,对于“禹”字的认定是由来已久的,是有历史史册或典籍旁证的!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该字不是“禹”字!历史史册中对于该字的认定是错误的!是误解、误认的结果!

  这是金文的“改”字。就是转变、改正的意思。从金文“改”字的字形结构上看,其左偏旁与铭文中该字画圆的表示方式完全相同,稍有差别的是“改”字的右偏旁和铭文中该字的中点开卯表示方式。

  这是《仓颉书书写规范勘误表》中错误写法的表示。

  这是甲骨文的“力”字。

      由《仓颉书书写规范勘误表》中的错误示范和甲骨文“力”字写法的表示,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金文“改”字的右偏旁与铭文中该字的“中点开卯方式”的表示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种错误的表示方式,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一致。因此,我认为被万千大众和历史史册错认长达两千多年的“禹”字不是禹!而是“改”字!就是转变或改正的意思。

      金文的“禹”字不是禹字的意思,而是改正的“改”字的意思。

      金文的“禹”字被错认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十列的第二字。该字就是被大家错认的“公”字,因为铭文中的该字在被放大之后,即可发现在像是“公”字的周围或“公”字的字形结构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示,并且这些在“公”字上增加或改动的表示都是一些正确的表示,因此铭文中该字的意思就是所有做法都完美的意思。


  这是秦公簋铭文中左起第十列的第五字。该字的主体结构在各大古文字字典中都被认定为金文的“显”字,专家学者们自然也是如此认定的。由此看来,金文“显”字的错误认定与“禹”字一样也是由来已久的,也是历史所造成的错误!

  这是金文的“显”字。其左偏旁所表达的意思是“从没有开卯放丁的希望到了不但开卯还放了丁的过程”,也就是由没有希望到了恢复希望或希望再现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显”字的左偏旁所表达的意思是希望重现的意思。


      再看铭文中该字的主结构,其右偏旁就是金文“夏”字去掉手形后的“夏”字的主结构,该字的左偏旁就是金文“显”字的左偏旁,就是希望重现的意思,两者结合就是“夏希望重现”的意思。

     因此,我认为金文“显”字的意思就是“夏希望重现”的意思!


      再看铭文中的该字,在“夏希望重现”意思的上下各有一个“厂”字形结构,上下相对的两个“厂”字形就是所有的、全面的意思。因此,铭文中的该字就是“夏希望全面重现”的意思。


      至此,秦公簋器身铭文中几个难解或容易解错的文字我们都已解读完毕。那么秦公簋铭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按铭文字意解读如下:

      标题:

      为保繁荣恒久,誓言整顿!

      内文:

      帅失控,明德被打压。

      夏无余,龙民不孝穆。

      不满秦,裂隙生,臣无忠言。

      秦屈尊,命保大业不失。

      帝细分,龙兄利弊得失。

      究其由,官场不正,公才无。

      命匡扶,光明须重现。

      保统一,耀祖朕天。

      秦心血,比之夏希望重现,微不足道。


      按铭文意思理解解读如下:

      标题:

      帝誓!(为保统一大局不失,誓言整顿!)

      内文:

      帅无能大局失控,受打压美德丧失。

      夏前景暗淡堪忧,龙子民不孝不穆。

      秦夏间裂隙陡增,不良臣怨声载道。

      秦屈尊降下旨意,保大业不得有失。

      帝甄优劣辨得失,殚心竭虑为龙兄。

      政权不稳在官场,正义缺失无公平。

      匡扶社稷尊帝命,光明再现阴霾除。

      统一大局仍依旧,光耀先祖照我天。

      秦之心血不足道,夏日复明方为重。


      秦公簋器身铭文专家释读的结果如下:

     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夏发展遇瓶颈,子民乱大臣奸。秦夏之间现裂痕,秦帝降旨保统一。查弊端找原因,对症下药除危机。统一在江山稳,光耀先祖照我天。夏日复明秦心血,不足挂齿是兄弟!这就是秦公簋器身铭文的核心内容,即“夏”的混乱已经对先祖实现的统一局面造成了危机,秦帝面临危机临危不乱,仔细分析和查找“夏”乱之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一举除乱,保住了社稷江山和先祖创立的统一大局。


      由秦公簋器身铭文最终解读的结果来看,不但再一次证明了秦夏同代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透露出了我们从未听说过的历史真相,那就是“秦夏共存或秦夏同代之时,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已经发生!”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并不是由秦朝一家单独统治管理整个中国,而是秦夏两家共管共治的局面!由此,秦公簋铭文中所反映的内容,与秦公一号大墓石磬铭文的内容,与山东泰安、藤县、枣庄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内容,全部无缝对接、完全吻合!


      从秦公簋铭文的内容来看,从秦上夏下的秦夏合体字来看,从山东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内容来看,从“夏,以最高规格为秦服丧”的铭文解读内容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大局都是以秦为主导的统治和管理。秦夏关系亲如兄弟,秦夏二者亲密无间,夏之忧就是秦之痛,夏之兴就是秦之荣,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退,一同打造和开创了中国的统一大局,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国家统一的模式!


      由以上所提及的所有铭文解读内容来看,无论是秦始皇还是秦始皇之后继任的各代帝王,都没有以“皇帝”相称!而是以“帝”称之。由此可见,《史记》中绘声绘色所讲的“皇帝”一词的来源纯属虚构和诬蔑!


      本人在《皇帝》一文中曾经明确的指出,皇,就是统一的意思;皇帝,就是统一帝,皇帝的称谓不是秦始皇自封的称谓,而是因为其所作出的光辉业绩和前无古人的统一成就,人民给予他的称谓!该称谓,秦朝的历代帝王都没有一个人曾经真正的享用过,反倒是汉朝的开创者刘邦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皇帝自称的帝王!


      夏朝,在目前的中国历史学界中基本上都是认可的,并且一致认为夏朝的历史年代距今在4000年以上,而秦朝的历史年代各个学界的认识都是以《史记》中的记载为标准的。秦朝的历史年代在距今4100年以上的说法是由我本人首次提出的,在我之前并没有任何人、任何专家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说法,甚至于连接近该说法的都没有!


      华夏文明是我们中华文明之祖,我们中华民族都是华夏炎黄的子孙,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也是历史的事实!华与夏,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就是因为华与夏是同代、同根、同源、同体!华与夏同代,夏与秦同代,夏秦之间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夏秦二字合二为一,一切的一切,无不说明秦就是华,华就是秦,华夏文明就是秦夏文明!因此,我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们,不仅仅是华夏炎黄的子孙,我们还是秦夏的子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