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执意北伐的最新解释

 汉青的马甲 2016-07-30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我方为金台新媒体联盟核心成员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蜀汉偏安一隅,诸葛亮为何不愿维持现状

执意北伐?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治事”,成为蜀汉的实际领导人,他为蜀汉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是坚持北伐,为此他先后五次率军北上,虽然都没有得手,却始终坚持不怠。

以蜀汉当时的综合国力,靠正面作战根本无法打败曹魏,诸葛亮执意“以弱击强”,结果不意外。作为一名谋略家,诸葛亮在北伐的问题上似乎有些“任性”,明知不可为而为,这似乎不是明智者的选择。

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隆中对”中提出的既定方针,诸葛亮一直在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努力,如果“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也完全有打败曹魏的可能,并非“明知不可为”。

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以进攻代替防守,正因为蜀汉太弱小,所以才更要“示强”,让曹魏在一次次进攻面前只能采取守势,从而不敢随意发起进攻;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出于蜀汉内部政治上的考虑,通过北伐统一蜀汉朝野的思想,同时对势力颇大的益州本土派进行牵制和打压。

这些看法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也都有漏洞:

“隆中对”确实提出了北伐的思想,但附带有前提条件,不仅要求汉中、荆州同时进军,还要等到曹魏那边“有事”才行,关羽、刘备先后死去,荆州丢失,这些条件已难以具备。

以进攻代替防守倒也符合用兵的原则,但采取这种办法前提是“示强”而非“真强”,可以摆出主动进攻的姿态来吓阻对手,但不会倾全力真的去进攻,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出尽蜀汉精锐主力,每一次都是真打而非假打。

至于以军事行动强化政治,这种说法更没有道理,益州的政治格局是,随刘备、诸葛亮入蜀的荆襄派人数虽少,但占据了大部分政治资源,本土派虽不在要津,但潜力巨大,出于人之常情,本土派只想“保境安民”,对北伐没有太大兴趣,这一点从李严对北伐的消极应付中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如果真的出于巩固政治的考虑,应该不北伐才对,以减少本土派的不满,同时专心在成都做好各派系的平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执意北伐呢?

这一点,应该从当时的整体格局去考虑,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首先要做的是自保,其实是寻找机会战胜强敌,以“恢复汉室、还与旧都”。要做到这些,北伐不是关键,关键在孙吴。

蜀汉只有与孙吴联起手来才能做到不轻易被消灭,并在周旋与博弈中找到机会,这同样是“隆中对”中提出的基本方针,诸葛亮自始至终坚持了这一点。

关羽被杀、刘备军败夷陵,让孙刘联盟严重受挫,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三国之中第一个灭亡的必是蜀汉,而且这一天必为期不远,诸葛亮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顶住极大压力,坚决主张与孙吴尽快恢复来往,幸好刘备临终前还不糊涂,醒悟到了这个问题,马上派人与孙吴方面修复关系。

邓芝、蒋琬、费祎、陈震等人是蜀汉政坛的后起之秀,他们都曾奉诸葛亮之命出使过孙吴,显示出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重视,也显示出刘备死后蜀汉与孙吴间外交活动的频繁,双方经常互派使者,除了礼节性地问候之外,应当谈过不少实质性内容。

由于这些外交活动涉及双方的重大机密,所以史书较少留下他们活动的细节,每次出使分别谈了哪些已不可知,不过可以推测,双方所谈的最重要内容肯定都与曹魏有关,有些涉及到军事行动的配合和协调。

孙权称帝后派使者来蜀汉通报有关情况,蜀汉有一部分人认为“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主张与孙吴断交,但诸葛亮反对这么做,写了《绝盟好议》一文进一步统一大家思想,文中写道:

“孙权有称帝的野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不追究他的挑衅之举,原因是要求得到他的支持,在对魏作战中形成掎角之势。如果现在公开断绝交往,孙吴必然深恨我们,我们必须把大军调往东边,先向东讨伐,才能进兵中原。”

“孙权手下有才能的人很多,将相之间团结和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败的。如果举大军与他们交锋,长年累月地对峙,让北面的魏贼得利,这不是上策。从前孝文帝以谦卑之辞与匈奴交好,先帝也以优厚的条件与孙吴结盟,都是适应形势变化、着眼于长远利益的考虑,而并非一般人的感情用事。”

“现在有人认为孙吴满足于三足鼎立的局面,今后不会再与我们同心协力,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不会再渡过长江。这种说法表面看有道理,其实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孙权心有余但力量不足,因而只能限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就像曹魏不再渡过汉水一样,都不是力量有余而见利不取。”

“如果我们的大军征讨曹魏,孙权采取上策是出兵魏国,分割他们的土地,然而做进一步打算;采取下策也会趁机掠夺魏国的人口,扩张自己的国土,炫耀自己的武力。总之,他们是不会坐而不动的。即使他们真的按兵不动,只要同我们睦邻友好,我们北伐就没有东顾之忧,曹魏黄河以南的军队就不能全调过来对付我们,我们得到的好处很大。因此,对孙权称帝的僭越之举,不能公开讨伐。”

诸葛亮派陈震回访,陈震到达武昌,首先以蜀汉特使的身份祝贺孙权登基,接着与孙吴就下一步的合作进行商谈,双方达成一致,继续合力进攻曹魏,将曹魏灭亡后,将其所占的9个州一分为二,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孙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汉,司隶校尉部以函谷关为界,西边为蜀汉,东边归孙吴。

孙权很高兴,下令筑坛盟誓,誓文是孙权的同学、江东的“笔杆子”胡综写的,其中写道:

“汉国和吴国将戮力同心,同讨魏贼,救危恤难,共同分担灾祸,共同分享胜利,绝对没有二心。如果有人危害汉国,吴国讨伐它;如果有人危害吴国,汉国讨伐它!两国各守其土,不相侵犯。这种友好关系还将传之后代,有始有终。”

“条约的具体内容都写文书上了,诚信的话语不必修饰,只要内容好就行了。有人违背此盟,先制造混乱,怀有二心,造成不和睦,怠慢上天的旨意,神灵和天帝就会讨伐他,山神河神就会处死他,让他丧失民众,上天不再赐福他的国家。伟大的神啊,请明察这一切吧!”

这就是不简单发表个声明、搞个宣言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盟约,双方都得遵守。至于如何操作,盟约没有说得那么细,但下面双方在合作中一定有不少具体内容。

诸葛亮每次北伐的前后孙权那边都有动作,以往认为这是孙权对诸葛亮北伐的响应,但反过来说其实也成立,即孙权每次有大的军事动作,诸葛亮这边通过北伐来响应他,最典型的是兵出陈仓的那一次,出得很突然,退得很果断,目的就是为了策应孙吴。

蜀汉如果不坚持北伐,龟缩在成都周边不出,只求“维持现状”,孙权估计不会下这么大的力气来搞联盟。保持对曹魏的进攻是孙刘之间的约定,诸葛亮只有不停地北伐,才能把孙吴牢牢地跟自己绑定在一起,这恐怕才是诸葛亮不能停下来的最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