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情悠悠,闲情难抛——冯延巳《鹊仙桥》

 江山携手 2016-07-31
孤情悠悠,闲情难抛——冯延巳《鹊仙桥》

  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李璟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高雅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了南唐词独特的感情基调和广阔的意境,开启了北宋承上启下词史的地位。

  冯延巳,五代南唐著名词人,在中国古代词史发展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深得李璟的信任,曾两度为相,一个无为的政治家,有作为的词人,正是他的开拓,影响了欧阳修晏殊大家。清代文学评论家冯煦说:“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启欧晏。”

           《鹊仙桥》   冯延已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一开始就是一句反问:“谁道闲情抛掷久?”意思是说“闲情”困扰自己已经很久了,下决心要抛掉它,却无论怎样努力也摆脱不掉。这一句写得曲折婉转。但这"闲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词中却始终没有明白揭示出来,而是留给读者去体会。 

    何以证明“闲情”抛掷不掉呢?原来是“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春天本来是万物萌生、大地复甦的季节,词人却格外伤情,因为伴随着春天的到来,一种莫名的惆怅便会涌上心头。词人的“惆怅”与“闲情”相似,同样是一种无法言说、无法排遣的情绪。

  既为“闲情”所苦,又抛掷不掉,词人只好每日在花前饮酒沉醉,以至于为酒所病。揽镜自照,见容颜憔悴,不免伤情,却义无返顾:“不辞镜里朱颜瘦。”“不辞”,即不惜,是明知有害处也不逃避、不改变、不后悔。

  下阙由抒情转而写景:“河畔青芜堤上柳。”河畔的萋萋芳草和堤上的青青垂柳,不正像词人心中的“闲情”和“惆怅”?那样纷纭杂乱,那样悠远绵长。这一句是景语,也是情语。词人的惆怅依旧,闲情难抛正由此触发,也引出下列反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一个无法回答也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最后两句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只见他久久地独立于小桥之上,任凭清风吹拂双袖,直到月上树梢,行人归尽。  

  读过冯延巳的这首词后,我们或许不能明白词中反复抒写的“闲情”、“惆怅”、“新愁”究竟包含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却不能不被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和情感所打动,真切感受到他那剪不断理还乱绵长的思绪。这种情绪让我们到一种感情的细微、敏锐、深切。它不借助于辞藻的渲染,而是在心灵最细微的颤动中去发现、去捕捉,然后千回百折地曲曲道出,因而能深深潜入人的心底。另外,这种感情因没有具体情事的拘限,所以可以超越一时一事的限制,给人以更丰富、更朦胧、更高远的感发与联想,容纳和涵盖更广阔的内容当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唐朝由全盛而迅速走向崩溃之后,知识分子面对支离破碎的社会人生,产生茫然、伤感、消沉,甚至恐惧的心理,也是自然的事情,冯延巳词中的不确指因素,与这种忧患意识也是有关的。所以,王国维说冯词堂庑特大,应谓因其忧患意识的不确指而产生的巨大涵括性。

  后人对冯延巳的评价褒贬不一。无论其人品如何,他对词的发展的贡献都是不能掩盖的事实。一个“独立小桥”的人,一个“泪眼问花”的人,一个“梅落繁枝”犹作雪舞的人,一个“孤情悠悠,闲情难抛”的人,我们只爱他的词便好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南唐词作名家。曾在南唐做过宰相。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