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的农具,你可记得?你可认得?

 知识分享zhsh 2016-08-01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没有农药,对付害虫是以网兜捕捉蛾子,或晚上点诱蛾灯。湖区地平,望得很远,点诱蛾灯的夜晚,灯火如天空的繁星,十分壮观。肥料就靠土杂肥。一家一个热水凼,挖在屋前一侧,所有垃圾都倒里面,以及洗脚、洗澡的水。大批长沙知青下放到湖区,队上也要他们挖个热水凼。结果,他们挖好之后,烧了几大锅开水倒进去,然后兴奋的告诉队长:搞好了!队长一看,大笑起来,故事传出去,让人笑了好多年。

大年一过,先是挖青沟。“青”常见的叫燕子花、红花籽,如今知道它有一个极美的名字叫紫云英。那时当绿肥种,为了不让水淹着,得挖出小沟沥水,叫青沟。因为水质松软,用的是指甲锹。这种锹较轻,前端缺去一个半圆。另有铁锹,也叫板锹,用于开挖硬土。有一种更小的锹叫藕锹,挖藕用的。挖土的工具除常见的锄头外,还有钉耙(两齿),耙头(四齿)。

积肥,主要是将路边、沟边的杂草薅了沤到田角、田边的凼子里。那时还兴将河里、沟里的涝泥挖起来肥田,挖的工具是戽斗,铁的。另有一种竹制的戽斗,大些,只能戽水。

水稻分两季,种早稻田时天气还冷。引导牛做事叫用牛,会用牛的都是能人。训练小牛叫押教,即押着小牛学习耕田,当这种老师最需要水平。用牛要打山歌,说是“不打只山歌,谷少稗子多”。他们一出动,整个田野就活起来了。先是犁田,将田里的泥土翻转来。再用一遍踏耙。踏耙是一个长方形框,下面装有好多刀,人站在上面压着,牛拖着走,将泥土划开。再用一次扑辊,人站在辊上,牛一走,辊的叶片连续扑打,使泥巴更匀更烂。然后是戗耙,牛拖着,人掌握着耙,耙下有一排五六寸长的铁齿,可将泥土戗平。最后一遍是荡(laong,五声)耙,有约三米宽,下方不是铁齿而是短的木齿,将泥和着水再一次荡平。

耕田的同时泡种。将种谷温水泡发,发芽,再敥到搞好的秧田里。秧长到“一反拳深”(约四寸高)开始插。为赶季节,雨天也不停工。斗笠,晴天遮太阳,雨天遮雨。益阳本来用包子形斗笠,后来也兴尖角斗笠。尖角斗笠,由宁乡传来,也叫宁乡斗笠。那时塑料雨衣还少,多是穿油布雨衣和蓑衣。蓑衣由棕织成。春天还冷,牛也淋不得雨,会穿牛蓑衣。牛蓑衣是稻草织的,稻草织得不进雨,很有技术含量。

插田完了,有段较闲的日子,谓“人在路上仰(行走),禾在田里长”。要捅一次草,也写为踩草或中耕。还会扯一次稗子,也去除其他杂草。往后,禾猋穗(抽穗),扬花,低头散子,谷就慢慢黄了。有个谚语:“园聋子(蝉)叫,新谷子跳”,蝉开始叫,就要收割了。还有“手捧黄秧七十日”之说,水稻在洞庭湖区的生长期约为70天。

然后,一年中最辛苦的“双抢”到了。既要抢收早稻,又在抢插晚稻。开始收割叫“开镰”,为赶季节,经常“五黑不天亮”就起来,直到天黑到看不清才散工,真正的“披星戴月”。

割禾用镰刀,锋刃是锯齿状的,只用于割禾。另有毛镰,虽同是“镰”,大些,刃不同,用处更广。脱粒,先是用扮桶。扮捅约4平方大,略呈长方形。三面由挡折遮挡住,不挡的一方安个禾煞子,两个劳力将禾把在上面使劲扮,使谷粒脱下来。禾煞子由均匀排列的嵌起的竹片组成。现在取笑妻子惩罚丈夫是跪键盘,那时是跪踏板。真正最不堪忍受的是跪禾煞子。当然,那不是妻子惩罚丈夫,而是斗地主、右派、反革命甚至小偷。后来扮桶换成了打稻机,人力踩,带动一个轱辘,轱辘上装有均匀的铁齿,脱粒效率大为提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有小型柴油机取代人力的打稻机。那时以一张扮桶或打稻机组合成劳动单位,叫“桶”。收割了的面积,比一间屋略宽,也叫“一桶”。还有个词叫“一桶拖”,就是“统统收去”的意思。

那时一个队公家的房子叫队屋,有的叫保管屋。大点的农具以及粮食、棉、麻等都放在里面。旁边有个大禾场,晒谷的。“双抢”时由保管员带着几个老弱劳力晒谷,早上布开,傍晚收拢。用的是扯板、撮板、搭耙、板耙等。晚上谷一堆一堆就在露天下,怎么防盗呢?除有人值守,还有一个措施--加盖灰印。灰印是一个比书略大的盒子,里面装着石灰,底板上有字样(如“十队”)的空隙。在谷上盖一下会留下字迹。保管员负责盖灰印,第二天开工时会查看。湖区晒稻草、麻茸等,会用到草叉,两个齿,有很长的把。

脱粒总有脱得不尽的,叫禾丫子,上面还有不少谷,丢了可惜,会分到各户,由他们自己用连轧辊再打一次。连轧辊由数支竹片扎成,连着转轴,可连续翻转抽打。这个活需要一定技巧,新手难得玩转。

抽水机之前,用的是水车。说到水车,多指脚踏的,好长一个车筒,人力带动龙骨上的车叶将水提上来。车水,一般是三个人站到车坨上,用力蹬。如果是年轻人或者有女人,就热闹了,必定是一波一波的起哄。两个人一加速,另一个人冷不防就跟不上节奏,吊了麻拐。“吊麻拐”指像青蛙一样,脚收起来吊在上面的伏杠上,样子狼狈得好笑。车得人吊麻拐就像喝酒喝得人家醉了,自己还清醒,特别开心。小水车,一个人双手操作,轻便。水车有个谜语:“一只鸭婆子带一户鸭崽几,巷子里来巷子里去,巷子里死巷子里埋”。还有牛车,全名应是“牛力水车”,牛转圈通过转轴带动水车提水。

还有三种老古器,我见过之后很快就不用了。碓,以人力踏踩石杵舂打装于臼里的谷,为谷去壳。碾,一个巨大的圆形碾槽,牛被蒙上眼睛转圈,拉着铁(或石)滚子碾压槽里的谷,去壳。推子,学名叫砻,原理同磨,比磨高大,竹木所做。前两种方式出来的糠可以喂猪,而推子推出来的糠太粗糙,只能烧火。之后,要以风车分开米和糠。米还要用筛子筛一遍,将细米筛出来喂猪和鸡鸭。

说到风车,有一人高,远看如牛,近看分为斗、风轮、出口。谷、米倒入上面的斗里,操作者手摇风轮,连续用力吹,轻飘的靥谷、糠从后面飞出去,重实的谷、米流到下面的箩筐里。箩筐是竹制的,圆形或方形,谷、米都是由它装上挑着运输。挑于肩上的叫扁担,约两米长,木的为多,也有竹的。小时候,如果两头的重量不匀,父亲会让我坐到轻的箩筐里。我在里面,十分享受。

集体时,粮食主要放在队屋里。每户建谷仓是后来的事,仓约3平方大,约一人高,门是横着的木板组成,装谷时,木板一块一块往上安。我家有一个王桶,装得八百斤谷,搞集体时从未装满过,但分田到户之后,它就显得小了,另做谷仓。

每个大队有一个油榨。碾好的菜籽、芝麻或棉籽,蒸熟,箍成圆饼,再放入一根巨木挖空的膛里,压榨,油滴到下方的桶里。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撞槌(益阳音lǎongjú),吊在屋梁上,打槌者先将撞槌荡两个来回,然后背向油榨,猛的举过头顶,再回头,猛吼一声,将撞槌打到看准的木楔上。当时整个大队只有一人能完成这个动作。他的吼声好远都听得见,与远溢的油香,成为油榨最好的广告。

农具系列鼓风车,用手摇就能去除谷物中的残留杂质木犁,耕田的农具嗒耙子耙刀,撂草、捣碎泥块神器手摇水车,把水由

饼干盒被撕开了一半。挖雪糕的勺子断掉。鞋舌头歪掉了。新买的平底锅标签撕不干净。听到指甲刮黑板的声音洗手时总会

小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植物大战僵尸?开心消消乐?英雄联盟?……小编不得不感叹,这些都弱爆了,想当年,我

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如今何在?会不会再也看不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