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60)

 徐敏豪 2016-08-02

辩证9论中国哲学史(160

徐敏豪

201682日周二农历六月卅

1.论魏晋。今晨,本人开电脑浏览要闻,凤凰国学刊载有关魏晋(220420年)风度文章,因其内容、观点皆不着边际,特百度“魏晋风度”:中国文化史专有名词。当时,人们对人物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精神气质。代表人物:竹林七贤、陶潜、兰亭名士等;代表作、事件:三曹诗文、《桃花源记》、《兰亭序》,兰亭咏诗等。

2.论风度。风度:魏晋品评人物词语。魏晋名士言谈举止异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风度,不仅是个人文化素质、精神状态,在言谈、仪表上反应,对一定社会阶层,集中体现其世界、人生观,塑造其社会形象;不仅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且深刻影响人们心理、行为,构成时代特有社会现象。时代背景:东汉瓦解后,三国两晋时期。

3.论时代。魏:三国北方政权曹魏;晋:司马氏建立晋朝,此时北方正处五胡十六国时期。魏晋时期,国家政权频繁更替,思想自由开放,文化巨大发展,在思想、文字、书法、美术、音乐上,诞生了一批深刻影响后世的大家。“竹林七贤”: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20250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常在当时山阳县(豫西北,今焦作市。

4.论脉搏。修武县)竹林下,喝酒、纵歌、酣饮,其作品基本上继承建安七子精神,但因当时政治血腥,作家不能直抒胸臆,不得不比兴、象征、神话,隐晦曲折表达思想感情,一直备受人们敬重。“建安七子”:汉末建安年间(196220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7文学家合称,代表该时期除曹氏3父子(操丕植)外优秀。

5.论建安。作者,获后世普遍公认。建安文学源自时代环境刺激。汉末政治动荡,戚宦争权、党锢之祸、州牧割据、连年战争、社会动乱、民生困苦,给文人提供了创作题材,藉文学作品发出慨叹,反映社会实况及个人遭遇,继承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士风,发展出一种昂扬奋发建功立业精神。建安文学源自儒学(克己复礼)衰微。因政治混乱,国家体制。

6.论七子。崩坏,人们怀疑礼教,摆脱束缚,正统思想失去约束力,士人思想解放,扩阔了创作空间;文学作用不再是阐发经义,而是反映现实生活,展现个性、抒发情感。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王、支遁、孙绰、许询等,狂放不羁、率真洒脱。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有魅力、影响力人格美,艺术化人生,用言行、诗文。

7.论名士。艺术使人生艺术化。三国两晋是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东汉末年政治败坏引发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到西晋,虽实现统一,但不久爆发“八王之乱”(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引发内乱,历时16年,司马8王亮玮伦囧乂颖。

8.论治乱。内讧),社会经济遭严重破坏,导致西晋亡国、近3百年动乱,使中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西晋统治结束,中原成诸族争斗战场。晋室南渡后,建立东晋王朝,偏安半壁,但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斗不断,农民起义高涨,最后刘裕取代司马氏政权,建立刘宋王朝。这些混乱痛苦史实,让当时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

8.论因果。性命于乱世,巨大影响思想、文化、社会风气。成因为何?嫡庶之争。生命朝不保夕,精神高蹈不朽。“礼”实质:血缘贵族嫡长子世袭制度。礼为奴隶社会最本质特征。礼,建立于夏,肇始于夏禹传子不传贤,一反伏羲、炎黄、尧舜;至周代达到极致而衰。嫡庶贵贱权争,并非魏晋专利、特有。纵观中国史,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维系宗法制核心制度之一;起于商末,定于周初。《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奴隶制(礼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此时家国一体,宗祧继承可涵盖王位、爵位、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爵位、官位、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体现等级观念,与宗法、妻妾制度相表里;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继承中矛盾冲突。商代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等级,财产、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等级中,继承财产、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贵妾子。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兄弟间为争夺权位、财产继承而引发祸乱,从而维护王权威严、社会稳定。史上商纣王因此当上国君。商纣王有2同母兄,长兄微子启,纣王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母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儿在,就不能立妾儿为太子,虽生母同一。如朱元璋传位朱允文(嫡长子朱标子、嫡长孙)而非庶子朱棣(后“谋反”);朱棣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非功勋卓著次子朱高煦。如唐李渊选嫡长子李建成任太子,而非次子李世民(埋“玄武门变”隐患:射杀兄弟、逼父隐退)。但该制度具重出身、轻德才积弊。如晋惠帝司马衷,当大臣告诉他百姓没饭吃时,他却反问,他们为何不喝肉粥。还有很多小皇帝,历史上数不胜数,大权常被权臣、宦官、外戚把持,常出于各自集团利益干扰,导致朝廷混乱,社会腐败。如东汉外戚后妃故意“贪立幼主以久其政”;唐代中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甚至出于政治斗争需要而对皇帝废立生杀。在这种继承制度下,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开放弃德才要求。君主也常因个人好恶乱序,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后将其立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以此为由废嫡立爱。皇帝对太子生母感情变化,成重要变数:贵贱宠辱,生母因失宠而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如汉武帝时卫后宠衰,太子刘据不保;光武帝刘秀由郭氏而移宠张丽华,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与阴氏之子(明帝刘庄),皆著名事例。礼(即血缘贵族嫡长子世袭制度),属奴隶、封建社会成熟继承制度,对稳定社会具重要作用。但在今天,随社会进步,必将被人抛弃,由进步制度所代替。

赤子之心、苍天可见;不到之处、万望海涵;学者担当、不辱使命。

(未完,待续)                           

(注: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哲学网,百度(经中国百科专委会审核)等相关信息撰写,皆有出处,特此说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