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病30例

 渐近故乡时 2016-08-03

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病30

黄昌锦*吴艳华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广州 510220

[关键词]火针;百会穴;痰浊中阻;眩晕病

眩晕病是指由于清窍失养,出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者可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由风阳上扰、痰浊上蒙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发为眩晕。西医可见于高血压病、低血压、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等病。笔者采用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资料30例均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或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68岁,平均56.9岁;病程最长23月,最短0.1月,平均11.35月。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心,甚则呕吐痰涎、汗出肢厥、面色苍白、昏厥等,舌苔白腻,脉弦滑。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人标准:具有典型中医眩晕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为痰浊上蒙型的病人。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执行。

排除标准:(1)有针灸操作禁忌症者;(2)因颅内占位性病变、感染性疾病及眼病所致眩晕患者。(3)年龄在16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患者。(4)妊娠者。(5)合并有心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

2治疗方法

20069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标准取百会穴,拨开穴位处头发,在百会穴上涂一薄层跌打万花油,取Φ0.4×27mm火针,置于酒精灯上烧至白亮,在百会穴上快速频频浅刺,深度约0.1mm,针温下降后再依上法烧针继续点刺,待患者自觉有热力内传时即可。术后嘱患者注意避水,忌食辛香燥热之品及鱼腥发物。每天1次,7次治疗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中医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执行。

3.1疗效标准

1)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

2)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3)有效:头晕或目眩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4)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本次收治病例共30例,经一个疗程治疗后,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愈显率为53.33%

4 讨论

眩晕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作了不同的探讨,其中汉·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而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对临床治疗眩晕病,颇具指导意义,痰浊中阻,阻遏经络,致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其所养,故见眩晕。古人早对百会治疗眩晕有认识。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督脉和足厥阴经之交会穴,具有升阳、豁痰、开窍、降浊的功用,是临床中针灸治疗眩晕的要穴。《针灸大成》:“百会主……目眩”。《胜玉歌》:“头痛眩晕百会好”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病痰饮者,当予温药和之”的宗旨,提出温阳化饮为基本治疗方案。火针又名燔刺、烧针、白针。火针疗法是将烧红的针快速刺入特定的俞穴而达到治疗效果的疗法。现代认为火针治疗借“火”之力而取效,集毫针激发经气、艾灸温阳散寒的功效于一身,通过借火助阳、开门驱邪、以热引热,豁痰散结等机理起作用,“借火助阳”是其根本,正是由于火,才有了开门、引热等功能,产生了火针许多独特的治疗作用。采用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病,正合以温促通,借火升阳及温阳化饮的之意,故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