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于1844年出生在德国东部的一个宁静的村庄里,他的祖先世代布道于此。在校期间他表现优异,尤其是在古希腊语上(一门当时的显学),年仅二十四岁便在巴塞尔大学获得了一席之地。 尼采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也即,如何发现并实现我们的最大潜能。 为此,他提出四点有益的想法。 1.直面嫉妒 尼采认识到嫉妒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通常被教导要对嫉妒心存愧疚,仿佛它们是罪恶的前兆。我们对此讳莫如深,竟有人煞有介事地宣称自己不曾嫉妒过任何人。 这不合逻辑,尼采断言,尤其是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他把法国大革命之后的世界定义为现代)。在他看来,民主和贵族政治的终结共同造就了滋长嫉妒的沃土,因为现在人人平等成了普遍信条。在封建时期,农奴是不会嫉妒王子的。但现在任何他人都成了可比较的对象,人也就不可避免地置身于骚动与不安之中。
尼采对基督教别有一偏之见:“我视基督教为一个险恶的诅咒,正真的堕落... ...整部《新约》中只有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罗马总督Pilate。 据尼采的描述,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晚期的一群胆怯的奴隶脑中,他们缺乏满足欲求的能力,于是便将自身的懦弱标榜为美德。 3.切勿饮酒 尼采本人只喝水——和特殊犒劳时,牛奶。他认为我们也该如此。这不是由于他古怪的饮食,而是基于他的哲学,他宣称:“欧洲文明有两样毒物:基督教和酒精。 欢乐与痛苦如影随形, 4.上帝死了 尼采关于上帝隐退的骇人寓言,并不是通常被理解为的,某种祝词。尽管他对基督不置可否,庆贺信仰的终结却无从说起。 他知道宗教信仰是虚假的;但与此同时他也觉察到在某些领域信仰对社会的稳定大有裨益。放弃宗教信仰意味着人类必须找到新的方式来指引自身,从中获得慰藉,道德观念以及精神追求。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尼采设想用文化(哲学、艺术、音乐、文学)来填补信仰的空白:文化将替代圣经。 但他的时代对待文化的态度令他困惑不已。他说,大学正在扼杀人文学科,将他们全变成了枯燥的学术训练,而不是一如既往地用以指导人生。他对古希腊人的做法推崇备至:在悲剧中宣泄情感,获得道德教育———并希望自己的时代也能向此看齐。 他指责大学和博物馆在我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指上帝死了即信仰终结的时代)丢下了指引人生和道德教育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