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古树、古屋……在力洋孔村村口驻足仰望,一景一物足以勾起到访者浓郁的人文情怀。村口的沥水溪欢腾而过,溪流碰到碎石不时发出回响,悄悄生长的石壁青苔在静静守望……古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四处可见的孔子名言名句,氛围浓厚的孔子文化,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隆重的祭孔大典 参与祭孔仪式的孔氏后裔有500多人,他们有些是浙江孔氏后裔各个集聚地的南宗代表,部分是全国其他省市和海外的孔氏后裔的代表,还有一些国学专家与学者等。孔氏后人非常注重同祖同宗的传统,一般祭孔大典外孔和唯孔都无需出席。祭孔大典位列祖先朝拜的均为孔子的直系后裔,不是一般的与孔子同为孔氏,非出一支者不能一同参拜。 到场的孔氏宗亲有序排列在仰高门(大成庙正门)外。参加公祭仪式的孔氏宗亲和社会各界代表需要着汉服,主祭和两位陪祭则穿绛红色的礼服,其余人穿的是黑色的礼服。公祭采用的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祭祀流程,采用三献礼、九鞠躬制。 仪式开始时,击鼓撞钟,钟鼓齐鸣,参加典礼的代表在主祭者带领下先到春泥广场的孔子石像敬献圣水、圣土,而后回到庙前鸣赞依次唱“入庙行礼”、“启户”、“行扫除”等,于是大开正大门仰高门,众人鱼贯而入,入庙参加祭典。在入庙前,有老人先拿着扫帚在庙里作打扫状,此即“行扫除”也。 其后,执事者各司其事,“迎神”,髦生(旗手)举髦(旗),乐奏昭平之章,等开场舞演毕,然后“灌鬯”(香酒洒地)、“往迎”、“神降”、“分班”、“恭神”、“九鞠躬”。然后“奠帛”,行初献礼。起乐后,力洋小学的小学生们上台齐诵《论语》。其后,致祭者浴手后,司帛者捧帛、司香者捧香、司爵者捧爵,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上香,献帛,进爵,献爵。三鞠躬后,行亚献礼,乐奏秩平之章,髦生(旗手)举髦(旗)。然后,为前来观礼的宁波四中的学生们分批加冠授成人礼。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维我中华,东亚之光,炎黄世胄,鸿图大同……中华弟子,天伦圆梦。进学受教,儒道为重。遵古礼行,仪节典范。诗书仪礼,实践于兹……”长者宣读古今结合的加冠祝词,随后,学生们宣读誓词,长者们作为加冠礼仪师,为他们一一颁发荣誉证书,上边写着“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来者居上,勉之哉!”的祝福语。 紧接着是终献环节,乐奏叙平之章,“彻馔”(撤走祭品),乐奏懿平之章,人们将牛头、全猪、全羊等祭品一一从供桌上撤下。最后是“送神”环节,乐奏德平之章,整个仪式差不多要持续3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村里其他各姓的人也发动起来帮忙,一起参与到纪念孔子活动中去。 “希望通过祭祀孔子的仪式,唤起更多年轻人追寻中华文化之根、国学之根、礼仪之源。”力洋孔村村党支部书记孔令柯(孔子第76代传人)告诉记者,通过祭祀仪式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历史、尊重传统、崇尚国学、尊尚礼仪。也希望通过挖掘孔子文化底蕴,把力洋孔村打造成文化旅游村。 孔子像后边,还有一座竹子搭的讲堂,人们可以在里面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解儒家经典。村里的几排老房子,收拾得较为别致,屋前屋边,种花种果,山村风情依旧,而村里还有小别墅型民居,展现出小村的富足。村里还有两株古树名木,都是枫香,其中一株在孔氏祖坟边上,有600年历史,另一株有450年左右历史,两株古树无言地述说着山村的故事。 力洋孔村尊孔、敬孔、祭孔的缘由,与其村落发展历史密不可分。 村落的起源 被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不仅仅是他和他的思想被人瞩目,他的后人也为世人所推崇。学界一般将有关孔子后裔的聚居地,根据南北方向,称山东曲阜为北孔,浙江衢州统称南孔。在宁海县力洋孔村,也聚居着一支孔圣人的后裔。这里绝大多数的村民都姓孔,村庄竹木葱郁,溪水潺潺,村民们依旧过着“日出云中鸡犬喧”的田园生活。 力洋孔村,顾名思义,孔氏一族是村中人口的绝大多数,全村近490人,85%是孔家人。据记载,力洋孔村村民的先祖是孔子嫡系第55代子孙,至今已有600余年。据《孔氏家谱》记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40年前后),福建闽王称帝。孔子第45代子孙孔延集与兄弟为避战乱,从福建莆田迁出,避居今温岭市城南镇江绾,成为温岭孔子后裔其中一支系的始祖。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孔延集的后代孔克徵(孔子第55代孙)任台州司户参军。其子孔希道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迁至宁海东仓中堡村,做了当地叶姓人家的上门女婿。 希道的儿子孔天麒迁居力洋孔村定居,在力洋孔村的中央道地向周围拓展开来。力洋孔村(原为沥洋,后来简写为力洋)原本是茶山脚下沥水上游的一块湿地,荒无人烟。自从孔子第57代孙孔天麒选择此地建立家园以后,力洋孔村就开始渐成规模,发展开来。 据说孔天麒初到力洋,看中了一块丛林稠密,柴草茂盛山地。于是在那里砍柴度日。每日清晨,他便带着装有饭团的行囊去山里砍柴,每次砍柴休息的时候吃的饭团都已经凉掉了。直到有一次在“中央道地”这个地方,他把盐巴饭团用布包裹好,挂在树枝上。等到日落西山,他砍好柴,便取下饭团准备进食后赶路回家。照常来讲,饭团肯定凉透了。但孔天麒打开布包时饭团竟还冒着热气,他很吃惊。来了多次,次次如此。他认为此地一定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移到这里。如今的中央道地,已经被当地的孔氏后裔开辟为孔子文化广场。广场周边有鱼池、假山,还有一个供孩童读书的毛竹屋,有山,有水,有云,有书卷气徐徐而来,构成一幅悠然淡雅的山水画。 传儒道匪不欺 力洋孔作为孔子后裔的聚集地,儒家传统文化支脉,为外村所推崇,一般的盗匪山贼都不敢轻易造次。至今民间还口耳相传着一些历史小故事。 沥洋,顾名思义古代几乎遍地是水,似汪洋。交通不便,发展落后。匪盗较多。而力洋孔村正处于路路、路山连接的必经之地。匪盗在外村,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但是有时奔赴山地经过力洋孔村时,需要借道孔村。他们通常提前几天找人写书信请示孔氏族长。大意:吾辈敬汝祖孔丘,重仁义之道。亦敬汝为孔族后裔……鄙人此去前山,奈何道路尚阻,且无它途可寻。欲假村道一用,可否?大概意思是先夸赞孔村一番,然后引入正题,我想要借你们的村路走一走,行不行?相比外村的残暴蛮横之举,这样的文书往来已经是难能可贵。族长一般也选择息事宁人,保全村民,借他们村路一用,又何妨。此类小故事在民国时期就已存在,而且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即便是现在力洋孔村的村民也都以孔子后裔聚居地引以为荣,同时也受到周边村落的尊敬与推崇。 恪守孔氏祖训 力洋孔村村党支部书记孔令柯介绍,力洋孔村有一条不成文的祖训,凡是该村的村民不能随便去村东边的山上砍伐木材,只有孔氏家庙需要的木材才能从此山砍伐,违者重罚。因祖先发现这是聚财敛宝的风水山,轻易动不得,于是老祖宗定下此规矩。现在进入力洋孔村,不难发现在村东面有一座金字山,形状似金字塔,就是传说中的风水宝地,得益于祖先的规矩,这也是村里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让来访者大饱眼福。 一条从茶山顺流而下的桃花溪紧挨着金字山流过,汇入水库。溪两旁满是箭竹、灌木,掩映着溪流,得天独厚。四处墙壁上题着孔子的名言名句,村落里处处散发着儒家文化的气息。 沿着大路直走,发现一口古井,外方内圆,井口直径1.5米,深5米,建于明朝中叶,距今500多年。“别看这口古井如今长满青苔,井水干涸,以前可是全村人饮用水的来源。这口井叫‘洗珠古井’,名字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孔令柯说,村里曾飞来一条龙,盘踞在茶山脚下。有一天,龙把身子探进井里,洗涤眼珠子,洗完后竟不知所终,这口井因此被命名为“洗珠古井”。村里的老人说,井水酷暑冰凉,用井水擦拭过的席子,躺上去跟冰块一样凉爽;到了寒冬,井水便透出暖气,旧时村人酿酒,必取用此井水,说是窖藏十年,酒质不变。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人杨逢春题有《洗珠古井》一诗:“古井由来号洗珠,于今路畔得称奇。若非昔日飞龙过,安得人间留此辉。” 孔令柯说,由于力洋孔村地处山坳,交通不方便,大多数年轻人以前选择出门打工,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可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以及宁海美丽县城的打造,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力洋孔村的发展会更加繁荣。 文字:李品锋 王劲 颜燕燕 编辑:葛家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