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ICU临床实践的这一个月里,随着对临床工作的逐渐熟悉,我的工作也开始慢慢步入正轨,从一味的接受学习,开始融入自己对ICU患者药物治疗过程的思考。ICU的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复杂,很多患者因呼吸障碍给予了气管插管,或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抗炎,或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这些都容易诱发应激性溃疡。因此,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成了ICU的常规治疗药物之一。 两天前我所在的ICU收治了一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该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加之是我进入ICU进行专科实践碰到的首例脓毒症患者,因此,从他入科开始,我就给他建立了药学监护档案,密切关注该患者的病情转归及每日药物治疗方案。 在进行药学监护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使用了泮托拉唑钠40mg静滴,一天两次的给药方案,且该患者肾功能衰竭。在泮托拉唑钠的说明书中,注明该药的使用方式为每天40mg,一日一次,且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每日用药不得超过40mg。显然,临床医生对于泮托拉唑钠的使用存在超说明书用药的问题。鉴于临床情况复杂,实际用药情况与说明书不符合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特地咨询了主管医生,医生答复,他们科泮托拉唑钠一直采用此种给药方式,两害相权取其轻,与挽救患者生命相比,由此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不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这一答复并不能消除我的困惑,因此,我决定通过分析现有国内外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指南,以及泮托拉唑钠的药物特点,再结合已有的循证证据,自己寻找答案。 为了了解ICU医生对泮托拉唑钠的使用方式是否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我检索了包括EMBASE、Pubmed、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根据ASHP SUB指南,具有应激性溃疡急性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需要预防用药。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48小时,凝血紊乱,肾功能衰竭,组织灌注不足(脓毒症、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大剂量皮质激素使用等等。 目前常用的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有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在美国,在使用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的选择上,约有63.9%急诊科医生使用H2受体拮抗剂,有19.0%选择质子泵抑制剂。还有,在不少临床试验中,泮托拉唑钠确实存在40mg静滴,一日两次的给药方式。但是,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这些文献的证据强度都不高,缺乏泮托拉唑钠40mg静滴,一日两次给药与泮托拉唑钠40mg静滴,一日一次给药的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同时也缺乏泮托拉唑钠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的用药评价。因此,无法判断两种给药方式的优劣性,还需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的设计及更多临床证据的收集。 除此之外,患者入院前出现尿量减少,至入院时无尿,考虑存在肾功能衰竭,加之入院后在多次给予多巴胺升压的情况下,收缩压一直低于110mmHg,血压较低时存在器官血流量灌注不足,对于血供丰富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对其正常功能的发挥影响极大,因此,患者入院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治疗,肾功能却未得到明显改善,肾功能衰竭状态持续存在。加之患者目前使用的药物大多经过肾脏排泄,由药物引起的肾脏负担也不小。再结合泮托拉唑钠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点,泮托拉唑钠抑酸作用可持续24小时以上,且其作用靶点为胃壁细胞的H+-K+ATP酶, 泮托拉唑钠对该酶的抑制作用具有饱和性,增加给药剂量及用药频次并不会增强其抑酸作用。 综合上述考虑,我向医生建议,将该患者的泮托拉唑钠给药方案由之前的40mg,一天两次,调整为40mg,一天一次给药,并向临床医生详细说明了调整依据,最终,医生采纳了这一方案。 作为一种在临床常见的用药现象,超说明书用药在我国普通成人用药中可占到7.5%~40%,在孕妇、儿童等特殊用药对象中更为常见,在住院儿科患者中超说明书用药可高达50%~90%。作为指导医师开具处方、合理安全用药的重要依据,药品说明书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医疗环境下,急需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评价体系来规范超说明书用药,从而避免可能存在的医疗风险。 作为临床药师,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如果发现超说明书用药,除了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之外,尤其要查询大量的循证资料,在密切监护超说明书用药患者情况的同时,与临床医务人员沟通,做到用循证证据说话,这样既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也利于临床药师工作的开展。 点击链接查看→超说明书用药的侵权责任(药师必读!)
附:超适应证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