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丨学历史有什么用?

 atonement111 2016-08-04
同济曾说,“史学在中国似乎是注定的百学之王、百政之始”。反观现今,与百学之王的昔日风光相比,史学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在全社会都强调“有用”的世风激荡之下,历史有什么用的外国疑问,早已引进中国,前些年尤甚。

那么,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罗志田先生如是说:

温故知新的“大人事业”
其实,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将人类特定群体在特定时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活动重建出来,以使其不朽。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没有史学,则许多人创造的“历史”就可能湮没。人类各族群的文化认同,也必须将该族群中许多个人的行动连接成一个历时性的整体,方得以凸显。正是历史记忆的维持,让我们确知“我是谁”,以及“谁是谁”。
 
借《易经》的说法,史学首先要“彰往”,不能让人类的往昔湮没;后要“藏往”,维持人类的历史记忆;进而还要“察来”,知道人类怎样可以比过去更好。历史之“有用”,亦在于此。
 
知道历史成败的教训,或有可以摹仿或规避之处,但历史的重要不在于此。我们认识和了解到自己或他人过去的成败,不仅是可摹仿,也不仅是可规避,更不必是想要预测未来;温故知新的意义在于,过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曾有的机会和选择,也可以提示我们是否进行了足够努力,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真能比过去做得更好,明天自然也会更美好。这就是历史重要之所在,也彰显出史学的意义。
 
历史从业者请记住林同济的警示:“治史者不要等闲弄文字,糟蹋了这个‘大人事业’。”

君子之学与王者之学
中国史学的基本主旨就是“守先待后”,这不仅是一种守护的责任,也帮助我们因应任何可能面临的问题。《易经》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通过“知古”,君子提高自己,是谓“蓄德”。而其目的,不仅是应对(个人和群体)面前的生活,还要“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即梁启超所说的“慧观”)。简言之,“守先待后”意味着一种通透的长程眼光,不忘过去,关注现在,同时还面向未来。
 
时间的意识,通观的眼光,是史学的要素,可能也是史学对其他领域最能提供帮助的地方。故所谓“资治”,不仅是告诉读者历史上发生过的经验教训,为后来人之借鉴,更多是提供一种上述的长程眼光,可以继往开来。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都还是史学给政治提供指导和参考,从那以后则变成了经济学。而经济学首先要追求利益,而且是追求眼前的快速回报。当这样的原则成为决策的惟一思路,连公众也会关注和期待立竿见影的“回报”,治国者乃不得不随时证明其决策的“正确”。在此世风影响下,史学也变得倾向微观和短程。作者以为,史学应重新回归长程思路,以为今后决策者所借鉴。
 
故史学就性质言是君子之学,就方法言是王者之学。它首先让人成为君子,进而可以资治。

历史学可以提供的启示
历史学在确认“我你他是谁”一方面,实在是太重要了。电影上常可看到一个人出了车祸之后失去记忆,便不能知道自己是谁;而当其和自身的“历史”断开之后,其他人也无法识别此人,因而很难与其交往。与人共处而不知其来历,自难认识其特性。历史学的一项主要功用,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过去”
 
历史学还以一种充分承认距离并保持距离感的立场,提供着认识我们所不熟悉的事物之取向和方式,这才是我想说的“历史学可以提供的启示”。
 
近年就有西人说“过去就是外国”,也可以说“过去就是他人(the other)”。据宋人曾巩的看法,古之所谓良史,“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史学研究者长期致力于认识和理解异时代的“他人”和“他人之事”,同样的取向完全可以转用于共时性的环境之中。
 
史家钱穆曾说:“治史贵能平心持论。”从努力想要“平心持论”到养成尽量“平心持论”的思维习惯亦有益于人生。有此思维习惯,对我们所不熟悉甚或未必喜欢的“他人”尽量避免“深文周纳”,必能使人与人的相处更为和谐,此又史学对人生社会之贡献也。
 
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群体之间不得不相互接触和适应的社会过程,反映出一个新的社会需求,就是要“学会共处”。而长期与“他人”交往的史学,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史学的训练在这方面有着特别的适应性,可以在当前和今后世界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