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清泄三焦之释义

 11jiuge 2016-08-04

中药栀子(Fructus Gardeniae)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李时珍:“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 栀子性,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子:清气凉血,散三焦火郁之药也,朱溪丹。”[2]纵观历代有关中药的记载,栀子是为数众多的清热药中唯一一味有着清泄三焦功效的药物。自古以来,人们运用栀子的苦、寒药性来治疗三焦湿、热症候。栀子清泄三焦之说,便是人们在数千年来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栀子的苦、寒药性与它清泄三焦的功效的联系,又是在临床的运用中不断地得以发展和延伸的。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对栀子清泄三焦的功效加以佐证,从而更加丰富了栀子清泄三焦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栀子的药性特点以及其清泻三焦的作用特点,进而提出作者对栀子清泄三焦之说的些微见解。

1.概述三焦的内涵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三焦的概念是在《内经》[3]中首次被提出的:“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指出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三焦的功能为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由于《内经》对三焦的某些具体概念的论述并不明确,使得后世医家对此争论颇多,有着“脏腑三焦”、“经脉三焦”、“辩证三焦”、“部位三焦”等等一系列概念。虽然,从现代解剖学角度上讲,我们无法确定三焦的位置,但是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却在临床观察和实践中推断出了三焦这一概念,用来解释其他脏腑无法解释的问题,它包含了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综合概念。后人根据这些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有人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也有人认为是胰腺更有人认为是神经系统等。但是值得强调的是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无论其形质如何重要的是在功能上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只有正确理解才能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

2.栀子的药性及其作用特点

2.1栀子的苦、寒药性

我们的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栀子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病症候,进而提出了栀子的寒凉药性。根据中医“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的基本原则,将栀子列入治疗热证的药物之列。栀子味苦,在中医理论中苦:有泄,兼有坚阴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对栀子而言,泄,指清泄的意思,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栀子性寒,故而用作治疗湿热证,如湿热黄疸(治疗湿热黄疸著名方剂为茵陈蒿汤)。此外,根据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丹栀逍遥丸,用于更年期综合症之肝肾亏虚,取其泻火而存阴之性。由此可见因为栀子的药性苦、寒,所以可将它用于治疗湿、热症候。我们都知道性味苦、寒的中药有很多种,用于治疗热症均有其各自作用特点。例如,黄芩可清上焦热,黄连清中焦热,黄柏清下焦热。而栀子却可以清泄三焦湿热,除了它苦、寒药性特点外,它有着怎样的作用特点?用它来治疗三焦湿、热症候又有着怎样的理论依据呢?

2.2 栀子清泻三焦的药性特点

《本草汇言》[4]中记载了各家名医对栀子的苦、寒药性及它“可升可降”的作用特点与其清泻三焦湿、热病症之间关系的阐述:如方氏(桂谷山抄)曰:盖栀之为性,可升可降,气味虽居苦寒,而气本轻清……专取此清空寒化之物,能解心肺之伏火,转炎歊为清肃者也,所以三焦浮游之火,六郁气结之火,皆可清也。震亨曰:栀子泻三焦之火,及痞块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凡心痛稍久,不宜温散,反助火邪。故古方多用栀子以导热药,则邪易伏而病易退。卢不远先生曰:凡苦寒之物,能下能坚,惟卮子反使坚结者,解而上出,火空则发之义也,故并作涌泄之剂,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描述表明了栀子清泄三焦湿热之功效不仅与其苦、寒药性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栀子本身“质轻扬”、“性屈曲”的作用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栀子“质轻扬”故而其升可散上焦之伏火;栀子“性屈曲”故而其降可泄下焦之邪火,居于中焦则可清泻中焦湿热。进一步说明了栀子是依赖其“可升可降”的药性特点来清泄上、中、下三焦之湿热之邪的。

3.栀子可清泻三焦的临床应用

3.1 栀子治疗上焦热证的临床应用

上焦热证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目赤,面赤,口鼻衄血疮疡,心胸烦闷,腮、喉肿痛等等一系列症候。用于治疗的古方记载如下:1《千金方》中:治火疮未起,用栀子仁和麻油治之。2《龙潭家秘》:治酒风面赤,用栀子15g,桑白皮,桔梗,西河柳等各15g3治时眼白珠暴赤,用栀子10g,桑白皮,薄荷叶,桔梗等。4治腮颊肿痛,用栀子15g,柴胡,半夏各10g,黄芩,防风等各5g5治火郁喉闭不通,用栀子25g,荆芥穗10g6治牙疼不止,用栀子15g,北细辛,石菖蒲等各5g7治口舌肿烂,用栀子25g,川黄连,黄柏各10g等同治。8《黎居士方》:治鼻中衄血,用栀子细末外用。9.心烦郁闷,欲吐不吐,用栀子,半夏各10g陈皮,白茯苓等。10《伤寒杂病论》: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及心中懊恼者,用栀子15g,香豉等治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有着拮抗细菌脓毒症[5],抗炎,抗真菌的药理作用[6,7],这些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均可佐证运用栀子可以用于治疗疮痈肿毒等等疾病的合理性。

3.2 栀子治疗中焦湿热的临床应用

中焦热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为:腹满胀痛,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以及黄疸证等等。栀子疗中焦热证的古方有:1丹溪方:治胃脘火痛,用栀子5g,入生姜汁三、四匙。2《古今验录》秦王散,胃疸食多喜饮,栀子实主之。3《伤寒杂病论》:治伤寒湿热发黄,腹胀,用栀子15g,茵陈10g,大黄5g4治发黄身热,用栀子15g,黄柏10g,炙甘草5g5《龙潭家秘》:治湿热蕴蓄,五疸黄证,用栀子20g,茵陈25g,白茯苓10g,生姜皮15g煎服。6治气郁火郁,呕哕酸苦,用栀子8g,川黄连5g,黄芩,天花粉,薄荷叶各10g,紫苏叶,广陈皮,广木香,半夏,厚朴等水煎服。7又《古今名医录》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味作汤饮之…可见运用栀子在临床上治疗湿热黄疸证有着广泛应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也同样表明了栀子具有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红素[8,9],并且对肝脏损伤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等等。[10]

3.3 栀子清泄下焦的临床运用

下焦热证的表现一般为:小腹胀满,便秘,小便不利,血淋,血痢等等。运用栀子治疗下焦热证的古方有:1《龙潭家秘》:以栀子15g,车前,牛膝,木通等,治疗小便癃闭,胀满不通,小腹急疾。2《伤寒杂病论》: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用栀子15g,厚朴,枳实各10g3《普济方》临产下痢,用栀子,空心白汤调服三匙。4《经验良方》:治小便淋血涩痛,用栀子,滑石等。5《胜金方》:妇人临产痢,不限多少,栀子烧灰细末。6《肘后方》:治热毒血痢,用栀子仁10g,加白蜜五匙。7治霍乱转筋,用栀子5g治。8治闪折伤肿痛,用栀子仁和小麦面水调,涂之。现代研究表明栀子中的西红花苷类以及京尼平苷类成分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1-13]。栀子中的成分京尼平是一种新型交联剂,可以治疗软组织损伤[14]。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栀子清泄下焦湿热的说法在现代的临床运用上有着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详尽的阐述了栀子的药性特点以及它清泄三焦湿、热的作用特点,并分别对栀子散上焦湿热,清中焦湿热,泄下焦湿热的临床运用进行了例证说明。通过现代的药理研究从不同的侧面佐证了栀子可以清泄三焦湿热这一传统的中医理论。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味常用的中药—栀子,更加拓宽了中药栀子在未来临床应用中的开发前景,也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加深了对栀子清泄三焦之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神农本草经》[M].学苑出版社.2007.

[2]《本草纲目》[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680.

[3]《皇帝内经素问》[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79.

[4]《本草汇言》[M].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95.

[5] 郑新川,杨东等.栀子拮抗细菌脓毒症有效成分京尼平苷的研究[J].中国药理通讯, 2009,26(2):59

[6] 朱江,芮菁.桅子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031(3)198200

[7] 赵维民,季新泉.栀子兰色素可能为栀子粉末外用抗炎消肿时的活性物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4)4144.

[8] 朱振家,钱之玉,陆莉华等.栀子提取物京尼平苷和西红花苷利胆作用的研究[J].中草药,199930(11)841843

[9] 彭捷,钱之玉,刘同征,等.京尼平苷和西红花酸保肝利胆作用的比较[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2)105108

[10] 张学兰,孙秀梅.栀子不同炮制品保护肝脏作用比较研究[J].中成药,199618(2):18.

[11] 文娜,钱之玉,饶淑石,等.西红花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1)12941297

[12] 绪广林,余书勤,龚祝南,等.西红花苷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5)369372

[13] 唐富天,钱之玉,郑书国.西红花酸对动脉粥样硬化鹤鹑血清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天然药物,20053(5)316-319.

[14] 付红蕾,梁华正,廖夫生,等.栀子中京尼平苷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