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表SCI的秘笈,到底是神马?

 我心……飞翔 2016-08-04

看到一篇题为“发SCI秘籍”的文章,一句话重复了N遍,然后拿《葵花宝典》的开篇语做引子整了几个对仗句在那里唬人,居然骗得280多点击量。俺当时就给他留下俩字——迷急,然后就匆匆忙忙地上课去也。

不过我在路上略加思考,觉得这个题目倒是颇值得一写,因为它不但可以作为标题党“蒙骗”点击量,而且更能借题发挥说出当下童鞋们在SCI文章问题上的诸多心态和事态。

SCI,在时下的中国科教界简直太重要了。博士生童鞋们毕业要发够SCI;青椒们提职称要比拼谁的SCI多,谁的IF高;资深教授们晋级、评奖也在竞赛SCI;申请项目前在标书中列工作基础主要是SCI,项目结题的时候罗列成果照样要用SCI......总之,SCI能让咱中国(其实其他国家也差不多)的一大帮学生学塾为之痴狂,达到“爱死西埃”的境界,神了!

或许有人说,拿SCI来衡量人或学术机构的研究水平已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痼疾,然而在没找到更好的“尺子”之前,这可能还算是一个勉强可以凑合着用一阵的评价研究业绩的指标。

以上内容,纯属调侃,着急看秘笈的童鞋似乎可以直接跳过。

那么,发表SCI的秘笈(或秘籍),到底是神马?

首先
您得有发表SCI的基础——必要的科研条件。做实验的总得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基础材料,搞理论计算的也需要有必备的理论模型和计算工具;而无论是搞那种科研的,研究课题(不是说项目)都是必须的,要有一套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个研究目标,在研究中孜孜不倦地寻寻觅觅,耐心地做好研究笔记,才能为SCI论文的发表积累充足的数据,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研究中,仅仅向着预先设定的目标前进是不够的,还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时刻留心,一旦发现新迹象,就要及时地进行深入思考并适时地转入对新问题的研究。
其次
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之后,更要把这些结果及时地集中起来,全面系统地加以分析,理出头绪,积极撰写文稿;写完了要认真修改,然后抓紧时间寄出(现在改用在线投稿了)。投稿的时候,要注意季节,据说每年的生蛋-新年假期西方的编辑和审稿人们会去度假,不一定能即时处理稿件,过后投稿又会非常的拥挤。在得到审稿人和编辑的修改意见后,要积极回应,特别要注意那些最棘手的问题的处理。面对一些苛刻的要求和严厉的批评,要能够抗得住打击。但无论如何,在研究中和SCI文章(包括其他文章)的撰写中千万不要触犯抄袭、剽窃、造假之类的学术研究大忌。

希望各位急于发表SCI的童鞋,积极行动起来,早日有所斩获;希望已经上路的童靴,研究结果和文章能够前赴后继,但不要简单地追求数量的激增,而应该注意在级别上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