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峤|无论去不去巴西,遇到抢劫我们该怎么办?

 茂林之家 2016-08-04
奥运年,巴西做好准备了吗?

我们需要彻底的认识抢劫

拦路抢劫根据它自身表现的暴力特征可以被简单的分为三类,应对这三类不同的抢劫方式,自然选择的自保技巧和方法也是不同的。首先是温和的,暴力值最低的乞求和非暴力抢夺财物的行为,包括对神志不清的街头醉汉和吸毒者进行“安全洗劫”,基本不会遭遇冲突和抵抗,最好的防范机制就是少喝酒,别吸毒,让自己保持清醒。

各式各样的暴力抢劫

随着暴力升级,劫匪会上演“背后袭击”式的抢劫行为,这个时候施害者已经不再惧怕同被害人产生潜在的暴力冲突,而是选择避免正面冲突,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完成犯罪。

而只有极少数的抢劫会直接产生正面冲突,冒着会产生肢体反抗与暴力行为的风险,抢劫者以持械或者肉搏的方式逼迫被挑中的被害人交出财物。上述两类属于无妄之灾,也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重视的。

劫匪比我们更胆小

根据大量的社会学调查,人们发现影响抢劫者抢劫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身的恐惧,为了保证抢劫行为的顺利进行,抢劫者一定会选择在各方面看起来绝对处于弱势的对象进行下手,且在抢劫期间,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原因是,抢劫者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胆小。

电影《上帝之城》曾经引发全社会对巴西的关注

他们选择克服自身的恐惧和胆怯的方法,除了捡软柿子捏之外,便有了以下几种方法:通过回想以前的成功案例给自己打气;人多好办事,寻找同伙组团一起进行抢劫;在同伙面前吹嘘来虚张声势,建立一种兴奋的团队情绪;选择具有攻击性的武器进行恐吓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抢劫结束之后寻找到关乎种族和阶层正义的理由,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所以你看,他们之所以成群结队拿着刀枪显摆,就是因为自己心虚且害怕。

在日常案例和电影片段中,抢劫者一般很少单独作案,最常见的是两人组合,在英国和美国的案例调查中显示,大约百分之二十的抢劫案例是由四人或四人以上同行进行作案,社会学家总结出来的一般抢劫规律也显示:劫匪们最爱挑选受人尊敬、行为端庄的上层人物进行抢劫,不单纯是因为他们有钱,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不会反抗。

劫匪要克服的恐惧比我们更多

我们常常会看到劫匪们在和同伴吹嘘自己的神迹,而遇到被害者的时候,劫匪们往往最先选择的是展示自身强大的力量和丰富的暴力特征,通过摆弄武器、语言威胁和身体控制达到对被害者的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制,而他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抢劫过程的需要,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害怕。

劫匪最喜欢的是我们的恐惧

抢劫可以被看做是一场争夺支配权的你强我弱的心理游戏。我们之前说抢劫者的种种行为往往不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而是为了控制自己的恐惧以获得支配权,例如抢劫者喜欢在商店打烊老板锁门的时候进行持械抢劫,不是因为当下老板手里有更多的钱可抢,而是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顺利地支配被害人。

抢劫是一场心理博弈

按照这个思路来观察,劫匪的种种行为(包括克服自己的恐惧)都是为了在和被害人的交锋中获得最大的支配权。比如在夜间进行持械抢劫的好处,除了上文提到可以有效克服自身的恐惧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白天大街上的人们表情放松,不太能够展现出软弱和服从的样子,从而不太容易使劫匪占到更大的便宜。

这个时候我们就大概能够从中总结出一个微妙的规律:在这场关于支配权的抢劫游戏中,抢劫双方始终处于互动连接的关系中,即抢劫者需要从被抢者的紧张、恐惧和软弱的神态及行为中获得能量,这种能量能够有效地作用于自身的恐惧,从而使自己的恐惧和紧张得到缓解。当抢劫者表现出服从和放弃支配权的时候,抢劫者便在这场博弈中宣告胜出进而为所欲为。

《上帝之城》剧照

下面两个真实的采访记录片段,能够反映出,受害者最后的遭遇跟自身传达出的信息密切相关,而劫匪的一切行动都建立在受害者的反馈的基础上。

纽约的一场袭警案告破,凶手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当警察最初出现的时候吗,他满脑子想的是十年的刑罚,而当他看到警察的反馈的时候,他本来束手就擒的想法被杀死警察的想法替代,因为他看到这个年轻的警察神色慌张、身体颤抖,而且他的搭档并不在身旁,根据这样的反馈,支配权发生了交换:原本警察举枪逮捕凶犯,占据了绝对主导权,当劫匪看见警察的反馈时,警察的恐惧助长了劫匪的支配意识,他断定这个新来的警察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反过来枪击了这名警察并获得了支配权。

《黑猫警长》剧照

在另一场强奸未遂案件中,持械劫匪在地下停车场逼迫一名年轻女士进入车内,在威胁和逼迫之下,年轻的女士因为恐惧一动不动地摊在地上,彻底惊呆,她陷入到恐惧的情绪中已经无法对劫匪的指令做出任何反应,随后便失控般地大声吼叫,劫匪在无奈之下转身离开。

这个案例的关键之处在于女士的失控,她下意识的惊呆和尖叫完全超出劫匪的控制范围,她对劫匪的恐吓和要求没有做出任何服从或者反抗的反馈,而是任由情绪失控,这种临时反应没有任何安排,但是短暂地让劫匪失去了支配权,毫无准备的劫匪无法控制对方,只好选择了离开。

我们能反抗吗?

我们可以看出,劫匪在抢劫和施害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被害者的反馈进行下一步的行为和自我心理的调整,无数案例显示,因为被害者的过于服从和恐惧,完全获得支配权的劫匪可能仅仅想获得财物最后竟然出乎意料地施加了强奸,而很多以暴力抢劫为目的的犯罪因为出乎意料的反馈和机智的应对,往往让暴力的伤害降到了最低。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因此在面对抢劫等暴力突发情况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和劫匪一样,在动态的支配权博弈中尽可能占到优势。关于反抗与否的话题即使是最出色的社会学家也无法给出固定的答案,因为做出是否反抗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动态反馈的力量对比之上。

如果劫匪在支配权上失去了优势,他开始表现出慌张、恐惧、语无伦次,或者他明显展现出一个新手的笨拙、犹豫和不知所措,那么一定的反抗和合理的对话能够有效的让被害人控制住劫匪,并赢得自救的空间和时间。

里约机场荷枪实弹的保卫人员

但是如果面对老练凶悍的劫匪,他们已经失去了基础的善良和怜悯,并且始终占据着支配权的优势,那么我们能做的是在弱势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情绪能量,既做到自保性质的服从,又要给劫匪的支配和控制过程制造麻烦和阻碍。比如劫匪想要捆绑的时候,适当的挣扎能够在不激怒劫匪的情况下展示自己的情绪力量,不至于让自己看起来任人摆布,也不会过分抵抗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巴西的暴力犯罪事件频发让政府很头疼

有专家劝被害者保持冷静,放弃反抗,因为反抗容易遭受更多不必要的伤害,但是所有关于被害者应该如何做的建议都是建立在动态的博弈过程中的,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抢劫行为就像吸血鬼,它需要被害者恐惧的血液才能维持自己的能量。一旦它得不到它预期的那种恐惧,它自身变开始变弱和瓦解,我们不是要放弃反抗,而是要在最冷静的情况和最恰当的机会进行适度的反抗。

作者/编辑:守拙堂陈峤

文献参考: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