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写作入门(七)

 微云书屋 2016-08-05

    第六节  律诗的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它既是作者下笔前的构思、布局,又是诗篇成败优劣的关键所在。

    诗的章法可概括为:起、承、转、结(也称“合”)四个字。所谓“起”是诗的开头;所谓“承”是承接开头,加以发展;所谓“转”是转折和开拓新意;所谓“结”是结束全篇。

    律诗由八句组成,每联上、下句(出句和对句)是互联相承的。在八句四联中,入题点旨、表达题意、启承相接、前呼后应,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一、 常用的结构形式

    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结”。例如:

秦韬玉《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语意双关,既是未嫁贫女内心惆怅的自白,又是暗示“贫士”(作者自己)怀才不遇,不得不为他人劳碌的感叹。

    首联点题立意,贫女自伤,以“伤”贯通全篇线脉。颔联流水对,伤感地揭露和批判鄙薄的流俗。颈联顺接对,转为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品格和技能。尾联又伤感自己不得其时。不得其人,不得其用。

    诗中“压金线”既照应前联“针巧”,又启下句“作嫁衣裳”。“苦恨”既照应前联“自伤”,又是自伤的深化。前后多处呼应。尾联点出诗的深刻主题:每年的辛勤劳动,都是为富人家的女儿做出嫁的衣裳。这就是贫女的“苦恨”所在。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自身寄人篱下心理的反映。

    首联“起”,颔联、颈联“承”,尾联“转”“结”。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例如: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写田家闲适恬淡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朋友间的亲切感情。

    首联点题,“至田家”是全诗的纲。颔联(来到田家)写田家周围的优美环境。颈联写到田家后的饮食言谈,包括场圃和生产情况。颔联和颈联均为承接首联而出。经过前三联的铺垫:景美、物美、情美,尾联“转”为后约(重阳日)作结,与首联“邀”相照应,自然、亲切、流畅。

        首联、颔联并“起”,颈联“承”,尾联“转”、“结”。这种章法极为少见。例如: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前贤。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突“起”,两句互文。颔联为顺接对,以夜色、泉声与首联照应。一气灌注,很有气势。颈联并肩对,“承接”写民情,一述汉女老时缴税,一述巴人喜欢是非之争,承上启下。尾联转谈政事,表达了作者对李使君的鼓励和期望。

    二、起承转结的笔法

    起承转结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列举几种如下:

    ㈠起。开头可以用单句也可以用对偶句还可以用设问句。在内容上可以以时、以地、以景、以事开头。以时: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以地: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㈡承。如用设问句起,就应以答问来“承”。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

    ㈢转。以设问“转”。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以事实“转”。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㈣结。结是多种多样的。有抒情式的结,有设想式的结,有叙事式的结,有景物式的结,等等。抒情式的结,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设想式的结如“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叙事式的结,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春宿左省》) 景物式的结,如“不觉碧山暮,秋云又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细翻翻格律诗,还可以列举几种。

(岁寒斋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