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季,世间万物经过了生长茂盛的阶段,气机开始衰退,实力不足也就必然要内收。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江海涛表示,为适应季节的收,人体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到“六收”。 立秋快到了,养生更要以“养收”为主,照着下面这“六收”来做,今秋少犯病,健康到过年!这份立秋养生攻略,值得人手一份! 1 收气:养肺 两招强肺气,安度“多事之秋” “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对于肺部较弱的人群来说,秋季护肺暖肺是安度“多事之秋”的必经之路。 想要增进肺部功能,有两个简单的小窍门。1屏气法:排浊气、升免疫 做法:找一个安静的处所闭目养神,用鼻子深深吸一口气屏住,随后缓缓用口吐出,间隔几分钟后,再重复这一动作,做五六次即可。 这是中医调气的方法,能使人体内的浊气排出,调节呼吸,改善机体功能,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效果尤佳。2扩胸法:强心肺、防感冒 做法:两拳紧握,两条胳膊同时向后、向外伸开,连续扩胸15次左右为一个过程,每天重复三四次。 这样既能锻炼胸壁肌肉,又能增进心肺功能,让肺部更加强壮,远离秋季常见的伤风感冒。 2 收神:养心 一碗汤,安神、清心又除烦 神气不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心藏神,但心要藏好神,必须和肾相交,否则心神就会漂浮而难以入睡,严重时会伴有心烦。 给心神不收者推荐一个《内经》中的方子: 半夏秫米汤:安神化痰 做法:半夏10克、秫米15克,用水煎服,煎煮半小时以上即可服用,能够安神化痰。 如果伴有心烦,可以服栀子豉汤,即栀子、豆豉各10克用水煎服,能够清心除烦。 3 收精:养肾 养好先天之本,祛病强身 秋天到了,很多人仍延续着夏天的生活习惯,晚上最少也要过十一点才会入睡。这样习惯性的晚睡,最终伤的是人体的肾阳。 身体本已不足,此时,再伤阳气,病就来了。肾阳不足,晚间的起夜次数就会增加;腰部的酸痛不适就会更厉害、发作更频繁。因此,秋天要收精养肾,固肾敛精。常吃栗子: 健脾胃、补肾 中医认为,栗子性味甘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等功效。 栗子可生食、炒食、加水煮食等,在众多的食用方法中,生吃栗子,且缓慢咀嚼、徐徐咽下时的补肾效果最佳。需要注意的是,栗子不可多吃,每日最好不要超过10颗。 足部保暖: 防寒、养肾 肾经起于足底,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 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按摩涌泉穴: 养肾固精 足底有许多穴位,如涌泉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每晚睡觉前可以按揉脚底涌泉穴,按摩涌泉穴可起到养肾固精之功效。 4 收涎:养脾 脾为后天之本,养脾就是养元气 《内经》中说:“五脏化液……脾为涎”,想“收涎”需要先健脾。此外,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可以说,养脾就是养元气! 揉肚脐: 健脾胃、补气血 做法: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 或者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搓动,搓至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人可以试试,每日2~5次。 功效: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饭后散步: 强脾胃、促消化 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5 收汗:固阳敛阴 防燥邪伤人、补阳养阴 秋天空气湿度小,风力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汗液蒸发很快,容易造成身体水分的大量丢失,这就是所谓的“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 很多人有汗出的异常,有人白天出汗,有人夜间出汗,还有人头部出汗。 一般来说,白天出汗的属于阳虚不固,可以将黄芪、生牡蛎、山茱萸三味药煎水服; 夜间出汗多属阴虚不敛,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缓解;头部出汗多是体内有郁滞,建议找医生具体辨证分析。 6 收液:养肠 防腹泻、健脾涩肠 液指的是肠液,肠液不收则表现为腹泻,腹泻又可以导致体液的丢失。 秋季是腹泻的高发期,经常腹泻者,建议用赤石脂30克、苍术10克用水煎服; 还可用手围绕肚脐做逆时针揉腹,有健脾涩肠的功效。 立秋到了,养生要以“养收”为主:收气、收神、收精、收涎、收汗、收液,能够养肺、养心、养肾、养脾、固阳敛阴、养肠。 做到这“六收”,今秋少犯病,健康到过年!这份立秋养生攻略,值得发给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注意:本文所用为基本方,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