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中的“应激”

 孟溪ProbeT连山 2016-08-07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事物叫应激源,他对个体来说是一种能引起高度紧张、具有巨大压力的刺激物,是个体必须适应和应对的环境要求。应激源既有躯体性的,如高温或低温、强烈的噪声、辐射或疾病,也有心里社会性的,如重大的生活事件、难以适应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以及工作中的应急事件等。个体对应急事件做出的反应叫做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包括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包括认知、情绪和自我防御反应,如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的情绪,或者采取某种行动以减轻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紧张。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还会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应付应急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如重新评价应激源或采取某种行为(如饮酒、服用镇静剂、听音乐、从事体育活动、寻求亲友的安慰和帮助);也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面对的问题,或者在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采取回避的策略。

 

  应激引起哪些心理反应?

 

  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是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份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这类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应激的心理反应可以分期。进入时相的顺序及每一时相的持续时间和临床表现都有较大的变动性。影响变动的因素有:事件发生前对应激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预期、个人经历及性格类型等。一般的顺序是:惊叫、否认、侵入、不断修正、结束。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否认与侵入两个时相,其余时相可以不出现或不明显,时相顺序也可以变换。这种应激时相的划分在急性应激下较为明显,在慢性应激时则不太明显。对应激的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异常,只是在反应过度时才属病理性的。

 

  惊叫常发生于未曾预料的事件信息的突然冲击时,可表现为哭泣、尖叫或昏倒。否认则是情绪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相结合的时相。情绪麻木是缺乏正常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感觉;概念回避是有意不涉及应激情境的概念,行为束缚是个体活动范围变窄,表现为专心致志地从事一般的重复动作而不顾周围。侵入是应激性事件的直接或信号性行为以及自发的观念性或情感性折磨再现。包括有关应激事件的梦魇、反复的自发印象,或由其他事件而派生的吃惊反应。不断修正是机体动员应对机制适应的过程,若应对成功就进入结束,如受阻或未获成功则可能转入病态。

 

  应激引起哪些生理反应呢?

 

  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Cannon从动物在紧急事件而前表现出的搏斗或逃跑(fightofflight)反应中发现,这种机制涉及同化(副交感,胆硷能)功能的抑制和异化(交感,肾上腺能)功能的激活。这两个过程的结合保证了动物在遭遇紧急情况时能量的需要,从而提出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付剧变时移缓济急的生理原则,与此有关的各种内脏及躯体活动变化都遵循这一原则。

 

  Seyl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学说则偏重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作用。

 

  心理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后果是因人而异的(与所处情境、社会角色、群体中的地位相关),因害怕丧失控是产生的战斗-逃跑的起动与杏仁核有关;而受到与群体隔离或行动受挫而致抑郁时,可能与海马及肾上腺皮质机能有关。

 

  应激常见的治疗方法:

 

  1、环境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应激源。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帮助病人摆脱痛苦,认识疾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提高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对焦虑、恐惧不安者,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可选用丙嗪,阿米替林塞乐特等抗抑郁药;对有妄想,幻觉,兴奋激动者可应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维思通等,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

 

  3、支持治疗:通过集体宣传与个别谈心,针对病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性格特征与挫折带来的不良心理,倡导积极的应对方法,开展自救,互救的心理支持,共同寻找摆脱心理危机的出路。达到重新适应生活,回归社会和促进精神健康的目的。

 

  4、就地治疗:心理障碍不是重性精神疾病,一般主张现场救治,很快康复,后送治疗,效果较差,且可能会出现新的病员。

 

护肤推荐美容护肤-水月老师


护肤先排毒,脸上几种状况告诉你,应该排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