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无止境

 小蚂蚁u8mmxg13 2016-08-07

——再品芗翁之“意拳”

我们以往在表述武艺演练的时候用到一个被武术人广为传颂的一个词就是“精气神”,那么其中的“神”就是要体现武者的神态,蔡龙云先生称之为“将自身置于战斗的场合”,拳家们用“练时无人当有人”来比喻,自从接触和研究意拳开始,我更倾向于用“神意”来表达这样的一种演练的“氛围”和“境界”,因为我觉得“神意”涵盖的内容更为准确和生动。

近来读芗翁之著作《意无止境》,醍醐灌顶,感悟至深。可以说“意拳”之于武学,恰如“禅宗”之于佛教,意拳打破了传统的以“套路”为主的传承模式,形成了以“意”为主,以“形”为辅的独特修行方法。在“意”的训练上,芗翁指出“意拳之正规,不外古势之老三拳与龙虎二气。龙虎二气为技,三拳为击。”将拳学训练的“意”以龙虎二气概括之,可谓精深独到,显然和戚继光所说的“胆向先”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戚氏并没有指出“胆气”的训练方法,只是肃然指出临敌切忌“左右跳跃”,并视作“满片花草”,告诫“花拳入门,误了一生”。

当然战阵武艺的生命攸关和民间武艺的胜负较技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在武艺训练中历来拳家十分看着“意”的训练,八卦掌讲究“掌到,心到,意到”,形意拳更是强调“意在形之先”,心意拳更是把“意”的无畏和独往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让芗翁从心意拳而脱胎演化出了了“意拳”。

芗翁立足于“心意拳”,又从恒林和尚学习“心意把”,可谓在20年代对拳学的“意”推崇备至,以至于后来在他的拳学思想中注重“以意领先”,从“站桩”入手,通过“七妙法门”来训练武者的肌肉、骨骼和劲力。而观意拳演练,或沧海龙吟,或怒虎搜山,或乌龙翻江,或神龙缩骨,或猛虎出林,或猛虎跳涧,皆是神态豁然,进退收放,如临大敌,神意逼人,神气袭人,让“观者为之动容”。这应该是意拳通过身心的整合和熔铸释放出来的一种能量与神意,胆气充盈,威力四射,力达八方,真是“其壮哉如龙虎之气,临敌毫不虚,安有不胜之理哉?

”拳学对“意”的重视可以说与生俱来,越女的“手战之道”,庄子的“先之以至”,还有鹰拳的险辣,螳螂的刁敏,鹤拳的灵舞,猿功的束通,皆是在“仿生”之外熔铸了其独到的“意”,从而让这种拳法的演练和实战有了迥然的“神意”。红拳在表述其“神意”的时候用词可谓极具“生活化”的色彩,有“斧头破硬柴”的势如破竹,又有“老婆婆拐线”的从容不迫。翻拳则用“不回头”彰显这一拳种的凛然与凌厉,连珠炮动,一鼓作气。疯魔棍可以说把武学的“神意”熔铸的尤为独到,单从名字来看就极具意味,从起势的“持枪上阵”到“孤雁出群”和“摘心挖眉”到收势的“死蛇翻活蛇”和“披身枪”、“回马枪”,一连串的起落拧转,扎枪劈棍,激绞连环,“一截二进蛇弄风,捕着鹌鹑不放松”,将“兵家”之枪法与民间“游场”之枪法有机融合。

参悟芗翁之论述,在劈挂之吞吐起伏中感受“缩骨而出,放劲而落”,“甲欲透骨而入髓,发劲意数在尺间”。

晨起,演练苗刀及疯魔棍和缠海鞭杆,回味芗翁之“龙虎二气”,在倏忽转换,拳无定势中用心感悟“式犹虎奔三千,气若龙飞万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连”,翻阅学艺笔记,体味“非口传心授,莫能得也”。

之所以对武学一直怀有敬畏之心,痴心研习和传承,是出自于武学一定要经过“身授”和“心授”的阶段。最近开始学中医方才有了深切的感受,一个“切脉”是需要跟随师父朝夕砥砺,耳濡目染,还需师父不断“点化”方能登堂入室。书法亦是如此,经年临帖尚需高师指点方能得其壶奥。

总归在中国文化之中,“意”是一个特殊的东西,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非课堂所能学习,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熏陶”方能获得。这样也就理解了芗翁为何要如此看重“意”,并用“龙虎二气”来诠释这种和拳学相融的“意”。在其他的流派中,或长短,或刀剑,“神意”的熔铸自然是属于“如虎添翼”之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