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CeizhuPan 2020-04-24

谈谈我对内功太极拳习练中“松、散、通、空”的理解和体会

本文由中国炎黄文化研究院太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霍用灵道长著写(陈耀庭老师弟子)

2020年4月19日 谷雨

庚子春末,疫情所限,宅家闲处,莫忘练拳。日前陈老师在微信群里,给大家出了一道考题,让大家谈谈对松的理解。我跟陈老师学习内功太极拳,一晃,也有十年时间了。期间也有许多思考、体悟和进步,但对于太极拳所要求的松,还难以说已经达到了真正的松境。因为,许多太极拳大家说过,松是一辈子的事情。作为一个作业,我谨就自己对太极拳所要求的松,做一个粗疏的简单的小结。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太极拳是中国独有的拳种,是道家修为体悟的衍化,逐渐形成其基于道家哲学的武术形态,可以说是一种道家哲学拳。因此,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太极哲理,在理上对太极、阴阳、动静、松紧等基本概念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实际的体悟和练习中,事半功倍,逐渐掌握太极拳的内涵。

如何在理上把握太极拳的哲理特点?更简单地说,太极拳,特别是传统内功太极拳,其哲理特点,就在“太极”二字。何谓太极?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即太极是化生阴阳、动静的先源,或者说,阴阳、动静是太极所孕育、化生的。

则太极在于阴阳动静之先。而太极又源自无极。因此,学习太极拳,必然从无极起,由无极而太极,太极而两仪,即太极自然生发阴阳、动静、松紧、疾缓、刚柔等对立统一的种种劲法、招法,以及拳架运行之法。从无极-太极-两仪的生化次第哲理看,我们学习太极拳是从形成之后的后天境界开始的,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太极的境界,首先需要从两仪之后的后天境界,返回到两仪阴阳肇分之前的太极先天境界,即沿着两仪-太极-无极-太极-两仪的路径,后天返回先天,先后天混而为一,进入太极境界,发为拳架和应对技击之招法。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人处于后天境界,往往因为生活和物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身心处于紧张、僵滞或者懈怠等失衡状态,而且日久天长,形成了许多不自觉的习惯,早已远离了太极的自然无为状态。所以,学习太极拳,首先就需要改变后天形成的诸多习性,所以,太极拳的前辈提出要先求“松”和“静”,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身心的后天习惯。因此,学习太极拳的松,是为了进入、感受和找到自己的“太极”,而不是为了求松而松。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从太极的观点看,松紧是对立统一的一体,学松,不是与紧对立,而是为了求得松紧一体的“太极劲”,即找到“中”。

汪脉太极拳讲知己功夫有四个要点或四部功夫:松、散、通、空,四者虽从松开始,但四者最后需要融为一体,不能截然分开。陈老师讲练习太极拳要“一学松,二求通,三会敛气,四悟空”,对四个境界的描述更为细致。什么是松?松者不拿也,即心不取相,不拿着自己。这个不拿着,要表里精粗无不到,从形体到神气,不拿不着。不拿,也即是放下,时时不拿,处处放下。

散者散(四声)也,四散入虚空,即是出有入无。前一个松开,是从有退出来,而散者,是入无。能入无则真松,真出有。散,亦即体色空不二,以空为色也。能证空为色,即是散。

通者一也。即整一不断,无有间隔之意。自己体内四肢百骸,能节节贯穿,通达无碍,使散乱的形体,由内气通达整合为一。通,于人体表现为关节联系不断,意气通行无碍。能通则能御敌,由形返气,体无用有。能通则有无一体,虚实无间。

空者,浑圆为一,无复松散之功。空即是妙有,感应一体,无住生心。松散通空,不能截然分开,在认识上要做整体来看,在实践中,也需要关联起来练习。因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太极”的一的境界。

陈老师对内功太极拳的进阶,在汪脉的松散通空基础上,于通之后,改了一个“敛气”阶段,称为“松、通、敛气、空”,特别强调要学会敛气,这是对于太极拳作为武术技击的深入体验和总结,是对汪脉四部功夫的完善。因为松散通空基本是一个方向的,即强调向外的放松,是强调了“至大无外”一面,而没有考虑向内的“放松”。敛气,实际是达到“至小无内”的途径。这样,才符合太极乃大道的真义。道,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完整存在。

敛气,是向内的放松,而且是极致的放松,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在太极拳里的另一种表述。所以,敛气,并不是有意的、作意的“用力”收缩,而是无为的、虚静的神意聚集。也如汪脉所说“入化本是集中意,无形无相莫猜疑”,是神意的聚敛,而不是力和气的聚集。但是,只有在前面的形体、心气的松,和内气、神意能够在体内节节贯穿之后,才容易体会到神意的凝聚,才容易找到敛气的感觉。因此,松,与后面的通、敛气、空,又是需要分开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练习,才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和掌握的。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所谓放松,是精神从对形体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精神从对有相的执着中解放出来,也是知觉灵感从对实体物相的依赖中独立出来。当这种解放和独立获得一种自由时,形体相应形成新的运动机制,此即谓之: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形体因为在物质世界生活的习惯,处处紧张,因为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应对各种事物。久之则劳倦,故身体要通过睡眠时的放松获得恢复。精神亦如此。放松,也还是在物质世界里的事情,我们无法一步就从形体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所以,放松必然从形体对物质世界最少依赖的姿势开始。因此,传统内功太极拳的起始,是从无极桩开始,即放松自然而立,身体无姿无式,心神无牵无挂,是人体对物质现实世界最小依赖的姿势。待从此进入自然的形气神调整运动,身体真正充分的放松,必然会自动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姿势,五百罗汉的身形神态,就是最好的表征,即每一个人的自然形体,依据其先后天的条件而呈现彼此各异的形体,这就是《金刚经》中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涵义。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具体的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对松的要求,在站桩、打拳和推手中,有不同的要求。站桩,强调要由外而内,从上到下,形体和心态都要放松。放是放弃对形体的控制感,松是将身体、关节、筋腱和肌肉都处于不着力、松是将身体、关节、筋腱和肌肉都处于不着力、不控制的状态,进而逐渐进入浑然一体、有内气充盈和流动的境界,即体验到浑身气流通达的境界。当然,站桩的感受,因时而异,有不同的阶段。总体是要求进入身心的浑然一体,与天地为一的太极境界。打拳,是把这种站桩逐渐形成的浑然整一的状态,放到每一个拳架的运行之中。这有不同的难度。因为要兼顾拳架姿势的要求,又要体会和进入身心放松的绵绵不断的运行,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练习,耐心体会的。

其中,细致体会体内气流运行的关联,即手脚、上下、内外相合更是比较难的。陈老师总结的14条经络运行路线,可以给我们以提示和参照。但如果太刻意地去考虑那一条经络的循运,又容易忽略总体的浑然状态。所以在打拳中如何体会和深化放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而在推手练习中,我自己的体会,比之打拳,要更容易感受和纠正自己不能放松的习惯。因为,任何你自己的不能放松,都会在与对手的推手中表现出来。所以,我自己感觉从推手中,更能体会、感受自己身心的细微的僵滞和懈怠之处。

总之,我在具体的习练过程中,对松的体悟和感受,也是经过了形体的有意识的节节放松,然后在打拳或推手中检验自己的松是否达到通而贯穿一气的状态,经过了不断的反复,进退,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艺无止境的意义上,松无止境,通亦无止境,当然,敛气和悟空,也无止境。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但是,对松的认识,不能偏离太极的宗旨,也就是说,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太极的境界,否则,在实践中,容易落到松懈的偏颇或者僵滞里。当然,人的认识总是需要经过实践的矫正,太极拳的学习,除了自己站桩、打拳,更重要的是需要好的老师喂手说手,需要好的拳友一起推手,相互检验校正,才能逐步接近太极拳所要求的松,并且,逐步接近内功太极拳的一气贯穿,浑然一家的圆融境界。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内功太极拳的习练,除了需要对太极的理不断深化认识,也可以在具体的检验方式中得到验证。

即以松而言,站桩的松与否,可以用抬手掉臂来检验,也可以用旁人轻推来检验。

而打拳行架的松,可以看其是否一气贯穿,一式之中的起、运、落、转是否连贯而分明,还可以看是否达到内外相合浑然一体的内部阴阳S线的深层次神意主导。

当然,推手的检验,就更能看出其松的程度、境界,是在汪脉七步台阶的哪一个阶段,是否能逐渐经过长时间练习,进入拆架、拆手,进而达到能分劲的功夫上手境界。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总结一下,松的初步要求,是为了达到形体与心意的浑然整一,使得行拳走架能内外相合;进而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以及推手的检验,不断校正身心内外的细微的窒碍,逐渐达到节节贯通,神意起用的境界。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更进一步,要求在推手中能逐渐适应外力来犯而从容应对,能借力打力,应化从容的境界。这些,都是没有止境的。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所以松是贯穿太极拳习练全过程的一个宗旨。

【问道太极】我见过最有价值的现代阐述“松”的精品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