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国运虽然短暂,但在文化上却起到了结束分裂,南北融合,承前启后的作用。隋朝还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书法方面,隋代楷书虽已流行,但书碑者往往取隶书写碑,以显示其庄严郑重。隋代隶书碑刻有《太平寺碑》、《青州舍利塔下铭》、《贺若谊碑》等。其书写特点是仅在掠笔和横画的波挑上尽力表现,结构和点画却用楷法。结字方正,用笔拘谨,隶楷互用于一字之中,成了非隶非楷的书体,这就是隋代隶书的特点。
唐代的书法在隋朝的基础上有了发展,终于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唐太宗喜欢王羲之书并身体力行地倡导学习。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隶书,亲自书写《石台孝经》、《纪泰山铭》,又颁布《字统》规范隶书的形式和写法。从此,隶书在唐代中期又一度大行,后任遂有“唐隶”的美称。
汉代与唐代隶书相比风格多有不同。唐隶讲求对称、左右规范,装饰性强。汉代隶书变化多端,纯出自然,每碑皆有特点,唐隶则较为规范,不离法则。清代王澍说:“唐人隶书多尚方整,与汉法异。”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云:“汉多拙朴,唐则日趋光润;汉多错杂,唐则专取整齐;汉多简便如真书,唐则偏增笔为变体,神情气韵之间,迥不同耳。“虽然如此,唐代隶书仍有其特殊的成就,唐代隶书的端正美,雍容华贵为汉代隶书所不及。
唐代著名的隶书书家有徐浩、李隆基、梁升卿、韩择木、韩秀弼、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张廷珪等。其中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被成为唐代隶书四大家。徐浩书迹有《嵩阳观记》、蔡有邻书迹有《尉迟迥庙碑》、史惟则书迹有《大智禅师碑》、韩择木书迹有《叶慧明碑》和《告华岳文碑》。
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书法,唐代窦臮《述书赋》说:“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这固然含有对帝王的奉承,但以《纪泰山铭》和《石台孝经》来看,这种形容也不算太过。唐玄宗善书是不容怀疑的。《宣和书谱》评其“如八分书《北京义堂》与《东岳封禅碑》虽出于当时学士共相摹勒,然其风格,大体皆有所授。”
隶书到了晚唐时期则归于沉寂了。 |
|
来自: 老刘tdrhg > 《三十三、书法/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