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评 | 取消编制更要考虑配套改革

 二马虎 2016-08-08

近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此番言论,一时间在高校中产生了热议。


2013年,教育部人事司曾向全国200多所高校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希望改革僵化的编制管理方式甚至取消编制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从积极方面看,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更便捷,校长(后来者)不再有行政级别,体制内外的工资、养老等福利并无差别。然而,从消极方面看,教师们遇到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原本工资待遇不高,寄希望于体制内的铁饭碗给他们带来相对稳定、竞争压力较小的生活,也即将被打破。


那么,高校又该拿什么留住象牙塔里蠢蠢欲动的人才呢?


取消编制不难,无非就是一纸文书,难在配套改革该如何实施。有人指出,应该大幅度提高高校教师待遇,以高收入吸引人才。可现阶段,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大面积改善教师收入的希望并不大。


似乎还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一条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学费,以学费提高教师待遇。然而,高校涨学费并不是说涨就涨的,从去年至今高校涨学费的新闻已饱受社会诟病,但并不排除部分确无其他创收途径的高校在学费上动心思。换句话说,终究还是要“苦了学生”。另一条途径则是强化高校的造血功能,如校办企业创收、接受校友捐赠、允许教师开公司等。而实际上,现实操作中又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校办企业在经营中容易陷入腐败的泥沼;校友捐赠多限于名校,捐赠的整体氛围尚未形成;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在股权的划定上尚不清晰,又何谈教师办企业?总之,尚未理清的各种关系,又成为了改革的羁绊。

配套改革不及时跟进,高校势必要进入一段“阵痛期”。甚至取消编制的政策,也会在高校改革中受到抵制。因此,要做到公平起见、利国利民,作好事前考虑与部署更为重要。




本期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