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均生公】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一)

 热血时代 2016-08-08

清代乾隆年间,山右王宗岳著《太极拳论》,论述精辟、言简意赅,久为各式太极拳家奉为经典、其文从阴阳动静之理。学用之法,由外形运动的分合曲直、无过不及的界限,与对抗的刚柔效果的顺背,以至如何由着熟达到懂劲,都讲得有条不紊。学者果能善体其意,照其规矩,持久锻炼,则愈练愈精,从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亦非不可企及。


但,此文虽非古奥难解,却非粗读所能理解的。其中术语必须从实践中细加揣摩,方能正确认识。如双重与懂劲的问题,虽文中解为:“欲避此病,须知明阳”,又说明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却没说出具体方法。虽说:“无过不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却未指出以何为界。都不免使学者读后芒然,无从知晓实际运动中的要领。


况且太极流派日多,教者、学者的认识方法、功夫水平,各有不同。虽亦有人曾作注解,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然莫衷一是。即如本文“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之语,原是批判“先天自然之能”,提醒学者重视“学力”并非否定“力”与“快”的“能”,用意在于学科学的用力方法,善于用“四两”的小力拨动“千斤”的大力,力小、力省则时间自然随之而“快”。有些文人习太极拳者由于未能理解原意,遂强调“意”、“气”而排斥“力”字,甚至创出“以慢胜快”的奇谈怪论。竟将科学的技术,变为唯心的玄学。以至不少后学在对抗中用拙力而互相推拉,毫无太极技巧。凡是爱护太极拳这个宝贵文化遗产的有心人,无不为这忧虑!


我初学吴式于刘慕三先生。即承示以《太极拳论》抄本。后从陈发科师学习陈式,渐悟文中“随曲就伸”之语,即是螺旋运动,通过推手试验,又悟“左重则左虚”是讲手足的配合不许上下全实,以避双重。也从而理解怎样“牵动”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因此就个人从实践中的知识写出臆解,以告学者。但从陈式理法作为论据,或者有人认为我有偏见。其实王论写在杨式创行之前,因而我则认为王论应同陈论,以陈式理法解释王论,正如以钥开锁,恰恰吻合。是否有当,愿识者鉴之。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极是顶点、极限。加一'太'字,犹如我们习惯说的原始。我国古代所谓'太极',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始之意。无极是无的终点。说太极是由无极发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


俗语常说:'无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发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过人的知识受到生理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预先看出来。必须从不知之'无'而有所发现然后才能有所发明,进一步而有所创造,达到有所前进。发现、发明、创造、前进,又都是依靠科学知识而获得的。但这是外因,它的内因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之气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动,而又互相制约的,能推动变化,所以说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