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宗岳《太极拳论》答问系列之一

 ahcxzc 2015-04-16
前     言
     一九六四年第一次拜见洪师,在洪师家中,他问我能否背诵王宗岳《太极拳论》,我很尴尬地摇摇头。接着,我用了三天的时间《太极拳论》已能倒背如流,之后一有机会我就向洪师请教其中的意义。   

    王宗岳《太极拳论》答问一文,系先师洪均生先生在世时,由作者笔录整理写成。后经洪师校定、十易其稿,方才写成。当时答问的情景历历在目。验证的结果,终生难以忘怀。尤其是1996年五月与洪师最后相聚的十余日,我又进一步请教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理法深义。洪师都是身演口授的一一解答。其中身演验证之处,精微巧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时的情景不可再现。为了这一宝贵遗产不被淹没和讹传,谨就记忆所及,采用洪师原稿文字,屏息凝思,力求真确,真处见真,以报先师谆谆之教矣!
 
王宗岳《太极拳论》答问正文
 
    问:王宗岳何时何地人、他的著作有哪些?
    答: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在世。据考,乾隆五十六至六十年,他曾寄寓在河南洛阳和开封一带,当过塾师,一生酷爱武艺,精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而颇有心得,著有《太极拳谱》、《阴符枪谱》等书。

    问:《太极拳谱》最初何人所得、内容包括哪些文章?
    答: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河北永年人武霁宇中了壬子科的进士,出任河南舞阳县知县,后在舞阳盐店偶获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太极拳谱》的内容包括《太极拳论》、《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歌》、《太极拳释名》等四篇。其中《太极拳论》与《太极拳释名》两篇文章的体裁为散文,而其余两篇都是七言歌诀。说明此处的“谱”字含有广义的准则或规范的意思,而不是专指“拳架套路的各式动作名称及顺序”。后者则为当今民间所通称的“拳谱”。

    问:《太极拳谱》是从何人之手流传下来的,研究成功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是经武霁宇的幼弟武禹襄之手流传下来的。据说武禹襄从师陈清平学练陈式太极拳,结合《太极拳谱》实践钻研,由此发悟,获益不浅。遂发挥王氏旧谱之义,写成《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心解》各一篇,又归纳练功要领为《身法十要》。
    武禹襄拳势紧小,深得王氏旧谱之义,学而后化,自成一家,是研究《太极拳谱》成功的代表人物之一。

    问:《太极拳谱》对后世的影响及后人对它的评价?
    答:百余年来,它对于后世太极拳的实践和理论,在继承、发展和创新方面,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大凡太极拳学者,对《太极拳谱》普遍表示赞赏,尤其对《太极拳论》一文,一致公认它是太极拳学中最重要的一篇经典著作。

    问:《太极拳论》是否有人作注,注释是否符合原意?
    答:太极拳流派日多,教者、学者的认识方法、功夫水平各有不同。虽亦有人曾作注解,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然莫衷一是。即如本文“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之语,原是批判“先天自然之能”,提醒学者重视“学力”并非否定“力”与“快”的“能”,用意在于学科学的用力方法,善于用“四两”的小力拨动“千斤”的大力。力小、力省则时间自然随之而“快”。有些文人习太极拳者由于实践不足未能理解原意,遂强调“意”、“气”而排斥“力”字,甚至创出“以慢胜快”的奇谈怪论。竟将科学的技术变成唯心的玄学。

    问:学习太极拳的人通过对《太极拳论》的学习研究,技艺水平能否得到提高?
    答:《太极拳论》论述精辟,言简意赅,久为各式太极拳家奉为经典,其文从阴阳动静之理,学用之法,由外形运动的分合曲直,无过不及的界限,与对抗的刚柔,效果的顺背,以至如何由着熟达到懂劲,都讲得有条不紊。学者果能善解其意,照其规矩,持久锻炼,则愈练愈精,从心所欲的神明阶段,亦非不可企及。
    但,此文虽非古奥难解,却非粗读所能理解的。其中术语必须从实践中细加揣摩,方能正确认识。如双重与懂劲的问题,虽文中解为:“欲避此病,须知阴阳”,又说明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为“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却没说出具体方法。虽说:“无过不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却没指出以何为界。都不免使学者读后茫然,无从知晓实际运动中的要领。

    问: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根据来深入探究《太极拳论》中没有说出的具体方法呢?
    答:我初学吴式于刘慕三先生。先生即承示以《太极拳论》手抄本。后从陈发科师学习陈式,渐悟文中“随曲就伸”之语,即螺旋运动,通过推手散手试验,又悟“左重则左虚”是讲手的配合不许上下全实,以避免双重。也从而理解怎样“牵动” 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因此就个人从实践中的体会曾撰文“王宗岳《太极拳论》臆解”,以告学者。但从陈式理法作为论据,或许有人认为我有偏见。其实王论写在杨式创行之前,因而我认为王论应同陈论,以陈式理法解释王论,正如以钥开锁,恰恰吻合。是否得当,愿识者鉴之。

    问:“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怎样理解?
    答:极是顶点,极限。加一“太”字,犹如我们习惯说的原始。我国古代所谓“太极”,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始之意。无极是无的终点。说太极是由无极发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
    俗语常说:“无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发生的。宇宙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过人的知识受到生理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预先见出来。必须从不知之“无”而有所发现,然后才能有所发明,进一步而有所创造,达到有所前进。发现、发明、创造、前进,又都是依靠科学知识而获得的。但这是外因。它的内因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之气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动,而又互相制约的,能推动变化,所以说为“阴阳之母”。

    问:“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指何而言?
    答:这几句是说明动静的方向为开、合。开、合的限度要适当而无过、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动静的基本规律为“随曲就伸”,正是表达出螺旋形的运动形式。
    按说动静的分合,只是自然现象,“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则是科学的方法。我们联系陈式太极拳的顺逆缠丝,可以体会“随曲就伸”中必然包括着自转与公转。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内因。至于开合、曲伸的无过、不及,却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到十分恰当。
    但是,本文只讲出“无过不及”,却没有说明以何处作为标准,未免使人迷惑。陈氏十六代后裔陈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两手各管保护半个身体,以鼻为界。”这就比王论讲得清楚些。不过手部运动线路,并不经过鼻前。因此我教学生是以手心斜对心口为界。陈鑫先生又提出运动中自转的缠法有顺、逆之分。我根据陈发科师示范动作的变化,在自转的顺逆变化之中,同时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转,而找出公转正旋、反旋的规律,并从实践中体会出“过则劲顶,不及则劲丢”的规律。
    按照以上情况来看,又可以体会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处处都要严格掌握无过不及的规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谬以千里。

    问:“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怎去理解,怎样去应用?
    答:这两句是说推手、散手的规律。对方用刚劲来进攻,我方必须以柔来走化。乍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初学者以柔应刚,虽然不顶了,但又易出丢劲。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如何用刚用柔?怎样是柔?怎样是刚?以及刚柔如何配合变化?没学过陈式拳法,或学陈式拳不懂缠法,他所用的刚和柔都不免直线进退。或者懂得走公转的弧线,而不会用自转配合公转。所以在本身的感觉用刚则顶,用柔则丢。陈式太极拳的动作不论大小都在旋转,如果转半个圈,便是180度的弧线和点组成的(实则应是由点成线)。与对方接触之处,遇线则感觉到是柔的,遇点则感觉到是刚的。但我方的点碰到对方的线则必然滑过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点对点,方能显出刚来。如果双方都是正面的点,又会形成顶劲。谁的劲大,谁的动作快,就会赢;而劲小的、动作慢的就被顶出去。陈式太极拳虽然需要用自己的点碰对方的点,却用的是旋转中的辐射的点,所以劲发而不觉顶。
    但又怎样使人背我而顺呢?我认为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转配合有关的。概括地讲,便是自转要因敌变化顺逆,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不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当是三角形的。
    又,“人刚我柔谓之走”,必须用自转的方法使对方失去平衡。而“我顺人背谓之粘”,就是要使对方处处形成背势,我方顺势随意进击。

    问:“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其中“急应”和“缓随”如何去理解?
    答:这两句讲到时间也要因敌变化,当然同样要求“无过不及”。太极拳交手的规律:“彼不动,己不动”。这个方法是有理有利的,无过不及则是有节的。因为太极拳虽然也可以说是比较高深的一种武术,它的战略却以自卫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这就是有理的。不先动手,对方无法看出我方的动向,岂不是有利?无过不及,不发着则已,一旦发着,则所攻击的目标必然准确。同时又可保证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较安全。

    由于动作的时间因敌应快则快,当慢则慢,所以练拳也应快慢相间的运动。但陈式太极拳要求快慢相间的练法,是指全套慢全慢,快则全快,并非一式的动作忽慢忽快。并非如某所讲的:“转关宜慢,过了转关则加快”。更不可误认为太极拳是能够以慢胜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