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表达的金字塔原理正题前的声明: 1、可能会比较枯燥,因为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思考,然后如何表达的笔记+举例子的学习类文章; 2、我坚信认真看完这篇文章后,面前的你一定会有收获,绝不会浪费你的时间,虽然这个收获可能不会立马生效; 3、看完记得回想,看完记得运用,可以立即找一篇文章(小说除外)来运用一下,判断这篇文章表达的优劣。 一、金字塔原理它的样子: 一个中心思想,分出下面2到N个思想支撑,每个分论点下面又有2到N个思想(事实或数据)支撑,以此类推,形状如金字塔。原则是以终为始(先结果后原因),以上统下,归纳分组,逻辑递进。
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1961年进入哈佛商学院,为第一批女学员之一。 1963年被麦肯锡顾问公司(McKinsey & Company)聘为该公司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顾问。 她在写作方面的长才很快得到赏识,并于1966年被派往伦敦,负责提高麦肯锡公司日益增多的欧洲员工的写作能力。 1973年她成立自己的公司Minto International, Inc.,推广明托金字塔原理(MintoPyramid Principle),针对商业或专业人士,以及在工作中需要撰写复杂的报告、研究论文、备忘录或简报文件的芸芸大众。 金字塔内部的样子:
关于纵向关系: 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引导一种疑问/回答式(问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兴趣了解你的思路进展。 为什么会感兴趣? 因为这种纵向联系会迫使读者按照你的思路产生符合逻辑的反应。 而金字塔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此,它迫使你理清思路时,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回答式(问答式)对话关系清晰化。 关于横向关系: 当考虑在下一结构层次上如何表述时,必须保证你的表述能回答在其上一个层次上的表述引起的疑问,同时还必须保证表述符合逻辑。也就是说,表述必须具有明确地归纳或演绎关系(注意:不能同时具有归纳和演绎关系)。 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演绎法的执行方法:进行三段论式的论述 。 其中,第二个思想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作出的表述,而第三个思想则从以上两个思想中得出推论。 例如: · 所有人都会死。(第一个思想)人:主语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第二个思想)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第三个思想) 归纳法的执行方法:思想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并且可以用同一个名词或短语表示。 例如: ·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共同点:波兰将受入侵 (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下文会讲) 关于金字塔的开始方式:序言
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必然以叙述的形式出现,因此也应当按照典型的叙述模式发展。 ·序言的开头应向读者说明“背景”(situation)的时间和地点。 ·在这一背景中应当发生了某件事,可称为“冲突、矛盾”(complication)。 ·使读者提出(或将会使读者提出,也可能隐含)的“问题”(question)。 ·最后是你的“回答”(answer)。 这种典型的讲故事呈现——背景、冲突、问题、回答(SCQA)——能够使你确保在引导读者了解你的思维过程之前,你和读者是“站在同一位置上”。 这种形式还能保证你将思想的重点一定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这也是判断你是否以最直接方式传递正确信息的方法。 序言的长度,一般情况下,需要2-3段,最长4段(不需要太多字来提醒读者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最短也可只有一句话。比如“你在1月15日发给我的信中问我……” 总之,你与读者平时的关系越近,序言的篇幅就可以越短。 小结一下:这三种子结构(即纵向的问答式对话、横向的演绎或归纳推理、讲故事式的序言)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构建金字塔所需要的思想。 几个序言的结构 标准式:背景→冲突→问题(可能是隐含的)→答案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顾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问题→背景→冲突→答案 这几种不同的模板也就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内容,一般来说标准式是我们用的最多的。 举一个结构的例子: 我对一封写作十分感性的家书的概括。 下图是运用序言结构对家书的概括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两个问题: 1、假如你要去肯尼亚旅行,需要带哪些物品,同时罗列出这些物品的种类与数量(物品总数量不得少于30件)。 2、将物品数量减少到7件,应该带什么? 我把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运用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解决方案就是答案),同时结合了标准式:背景-冲突-问题-答案 确定好了大框架,每一条还可以详细的展开。比如“背景”,如下图: 有些太多就不展开了 在背景下面,可以细分这么多,并且这些细分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运用“归纳法”与“演绎法”等,接下来要介绍的具体技术。 金字塔原理的几个特点: 1、整篇文章都围绕开头的结论,结论先行。比如用演绎法或者归纳法时,先说结论,再说演绎过程或者归纳过程。 2、在金字塔内部又有演绎法和归纳法,即让每组横向关系里的思想都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 a、演绎法是三段论,一步接一步推演,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b、归纳法是一个论点下面有一个个的思想共同支撑起来,每个思想要在一个逻辑范围内。 3、上一层的思想概括了下一层的一组思想,且每组同一层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个逻辑范围,有共同点。这一点要对照上面第1点的结论先行来理解,也就是上一层是其下一层的结论。 4、在第三点的基础上,每一层次的思想都要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也就是对于一个议题,能做到相互独立不重叠,从整体来看又不遗漏的分类。不遗漏可以做到全面,不重叠可以提高效率。 5、金字塔的构建方法可以分为: a、自上而下法(适合新手,更容易一点): ·画出主题方框 ·设想主要疑问 ·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说明“背景” ·指出“冲突” ·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 b、自下而上法(当你还想不出金字塔主题,想不出疑问,不了解读者情况):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得出结论 初学者注意事项: 1、一定要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2、序言先写背景,作为背景的起点。 3、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4、简单的历史事件和背景不要放在正文部分,而是放在序言中,正文部分应当只包括思想(原因:新思想能引发读者疑问) 5、序言的内容要真实,不让读者提出疑问。要么这个信息读者虽然不知道,但是能被第三方验证,要么这个信息确定读者是知道的。 6、在关键句(每段思想的主题句、中心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样能做到结论先行,这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因为结论先行更容易被人理解)。 金字塔原理的作用: 议论文写作其实遵循了这一方法。金字塔原理同样也是一种重要思维逻辑,适用于思考,写作,演讲,汇报,沟通,解决问题等。它能帮助我们更有效率的工作生活。 对于产品人来说,金字塔思维用在产品规划、项目汇报、阶段总结等场景,具备非常强的普适性。 比如表达的技巧方面,就可以参考金字塔原理提出的要求: 自上而下 ·从结论说起,说明问题全貌 ·目的是为了说明中心思想 ·层次清晰 ·先分清议题的层次 ·把相关议题在相应层次里面说清楚 ·结构简单 ·整体结构越简单越好(前提:重要内容完整) ·重点突出 ·无论是把重点放在开头还是结尾,目的是让显眼突出 ·非重点信息相应缩小,过多信息让人痛苦 二、对一篇关于“怎样沟通”的文章的金字塔原理分析这篇文章的问题是“怎样沟通”,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结构上:使用了归纳法,在“怎样沟通”的主论题下,归纳了四个关于沟通的分论点: 1、确定我们在共同解决问题。 2、多面共存思考。 3、预测并影响别人的行动。 4、假设沟通失败。 在论证方面,使用了论证方法中的:定义,举例,对比,因果。 (以下是对该文章的内容分析和展示) 第一点:确定我们在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举例来说明文案与客户的沟通;领导与员工的沟通。 这部分的核心句:(举了一个沟通问题的例子后)这样沟通的问题在于——沟通双方根本没有站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 你需要把“要求”变成双方共同解决的“问题”,从而让沟通的双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例如:“我相信跟您的合作会非常愉快,我的文案专业技能(对应上文文案与客户的沟通问题),再加上您对产品的了解,肯定能强强联合做出好文案。但是,您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合作者都会一帆风顺。所以,为了共同让合作顺利,我们需要提前商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合同问题,您觉得可以吗?” (对应领导与员工的问题)所以,当遇到任何沟通难题的时候,应该先从“问问题”开始,而不是从“提出自己的要求开始”。需要不停地去确认:我们现在是否在共同解决问题? (一个关于员工与领导沟通不畅,提出了解决说法的例子后)这样,就相当于你在帮助别人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命令、指挥和说服。 第二点:多面共存思考 多面共存思考:是心理学家罗森伯发现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能力,拥有该能力的人能够同时思考多个相互矛盾的观点。然而有些人只能非黑即白,头脑中无法容忍矛盾的出现。 (举了一例:关于领导的民主与独裁问题) (在说了一些人只认可民主或者只认可独裁来解决问题后),然而拥有“多面共存思考”的人就不会这么想,在这些人的脑海中,矛盾是可以共存的——“独裁”和“民主”也可以共存,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同时考虑独裁和民主这一对矛盾体的优势,并且做出判断。 解决方案: “民主型领导其实有弊端——比如决策流程长,意见不统一等,但是民主型领导有时候可以帮助团队收集更多的观点,从而有助于优秀的决策。同样,独裁型领导虽然更加迅速而且容易产生远见卓识、扭转局势的情况,但是往往考虑不周全,信息来源单一。那么要不我们今天开会讨论一下,如何改进,让我们既能保持独裁型领导的意见统一、远见卓识,又能吸收民主型领导带来的多样化观点?” 在这个人眼中,民主和独裁是可以共存的,一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把这两者对立,解决方案就更加容易出。 最终方案: 唯一领导有一票否决权,并且在XX及XX问题上有决定权,但是领导没有让其他人闭嘴的权力,所有人都可以随时提出建议等。 第三点:预测并影响别人的行动 提出定义:任何策略的核心要素都是预测别人的行动,并提前干预别人的行为以达到有利结果。 比如:下中国象棋时,你需要在移动棋子之前,预测别人行动。 (接下来提出问题)但是在实际沟通中,我们经常忘记了这点,盲目沟通。 (在一个具体事例后:关于发送对方邮件,对方敷衍回复,提出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分析可能导致对方敷衍回复的原因——比如不知道我们明确地标准,存在人际顾虑,缺乏动机等。 然后,针对每条原因提前想好对策,比如在邮件中加入这些内容: 1、明确回复要达到的要求。(举了一个相关例子) 2、让对方明确感受到这些要求。(举了一个相关例子) 3、提高别人认真回复的动机。(例子运用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结合得比较好,例子如下:) a、比如说:“在我们合作之前,您答应过XXX。”(承诺一致动机) b、比如“您的回复将被所有学员看到,他们会非常感激,并且用于改进自己的工作。”(利他动机) c、比如“每名学员已经花费了一周的时间帮助您构思文案,为您提供价值,而您仅仅需要5分钟的时间为他认真写一个回复。”(互惠动机) 4、减少对方的人际顾虑。(对方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评价得罪人,所以只会写敷衍的正面好评。所以可以提前说“学员们非常渴望得到改进建议,而不是简单好评,所以您不用担心得罪人,可以直接给出中肯评价。” 5、打电话给对方确认这些内容的接受程度,防止对方没有仔细看邮件。 在此之后,作者又提到做好邮件后,又再次用以上方法,自我模拟一下。发现不对,再次修改。 直到最后预测发现:对方跟我这次沟通完毕后,最终做出的行为是我真正想要的。 第四点:假设沟通会失败 先问自己“假设这次沟通失败,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举了一例,说明沟通失败了,并分析其原因。) 总结了针对这个例子的四点原因,并说出了解决办法。(解决模式同上面三点相似) 文章最后结语: 真正的沟通是有效而双赢地解决问题,减少理解失误,促进合作,这往往需要清晰的表达、缜密的分析和对对方的理解,而不是仅仅雕琢一些如沐春风的句子,反而让沟通更加模糊。 文字源于网络 编辑:贾震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