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吹红”

 荷锄带月K 2016-08-09

 “美藏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磁器即将在九月纽约亚洲艺术周登场! 

最近发觉童鞋们的眼球都被估价为70至90万美元的康熙窑豇豆红菊瓣瓶吸引。

 其实“豇豆红”首次出现,应该是19世纪,而在康熙时期,它们并不叫“豇豆红”(多俗气丫!),它们有一个更动感的名字,对啦,叫“吹红”!

 今天,我就康熙高温铜红釉磁,涉及吹红的,作一研讨。

 康熙窑磁器,自郭葆菖撰写1936年“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图录中,就提到“康熙以鲜红最著”1。上海博物馆以汪庆正为代表的学者们,在研究康熙瓷中,认为“整个康熙朝似乎十分注重颜色釉的制作,康熙颜色釉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铜红釉的烧造”2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品博览会],原定宣德霁红撇口宫碗(乾隆御提),实为康熙仿宣德官仿官作品 国立故宫博物院 藏

  纵观整个清代磁器的成就,高温铜红釉磁的发展明显可以康熙与雍正两朝为分水岭,康熙以后,高温铜红釉完全固化为霁红,烧造技术成熟,窑厂产品成品率高,铜红釉已经不再是官窑釉药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了。而在康熙时期,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复烧自明代中期成窑、嘉万窑以后就已衰落的高温铜红釉,是整个康熙磁器的重点技术攻克目标。这从存世的康熙窑作品中可见一斑,如康熙十、十一、十二年(辛亥、壬子、癸丑),署“中和堂”款的青花釉里红,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刘源设计、臧应选督造的“臧窑”之“吹红”、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的“郎窑红”、署康熙款的“霁红”。除了官用术语,康熙铜红釉,还有“鲜红1”“宝石红”、“豇豆红”、“牛血红”等众多称谓。这些,都说明康熙窑铜红釉釉水之丰富,对铜红一色釉磁器的烧造,欣欣向荣的景象。


[辛亥]款青花釉里红楼阁图碟  上海博物馆藏


康熙 臧窑 “豇豆红”太白尊  示标准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二行六字流行款 大都会博物馆藏

今天我们着重讨论的,是关于臧窑“吹红”。

 

19世纪景德镇陶瓷文献所记载的“吹红”

 

《南窑笔记》里记载的“吹红”

“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

《陶说》记载吹釉的操作方法:截一长七寸口径一寸竹筒,一头蒙上细纱,沾着釉水吹到坯上。按坯的大小和釉料的性质不同,吹釉的遍数亦不同,多则十几遍,少则二、三遍。


康熙臧窑“豇豆红”太白尊 上海博物馆藏


康熙臧窑“豇豆红”菊瓣瓶 上海博物馆藏


追溯“吹红=豇豆红”————上海博物馆的研究

 

  现行的陶瓷学者,基本都将臧窑“吹红”等同与“豇豆红”,而这个观点,主要源自上海博物馆学者的研究2。他们的依据是:

1)      康熙官窑六字楷书款中有一类,多作两行或三行,横排,外无双圈或双圈

2)        这种款,常见于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以青花写长篇文字、以釉里红落闲章的“圣主得贤臣颂”、“赤壁赋”、“岳阳楼记”题材的笔筒。其中尤以香港中文大学藏,明确纪年“康熙二十三年”的青花“醉翁亭记”、落“翰墨因缘”闲章的笔筒为代表

3)        在俗称“豇豆红”文房八大码作品中,署有风格一致的官款,因此,“豇豆红”就是“吹红”

  由此可以看出,将“吹红”等同与“豇豆红”,主要是从磁器的款识予以证据。这在传统磁器断代考证中,是公认的途径之一。尔后的学者,亦将《南窑笔记》里记载的“吹红”等同于豇豆红



康熙窑 青花釉里红落闲章的“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康熙臧窑 釉里红摇铃尊 示铜红发色与绿色氧化苔点,典型康熙中期“吹红”呈色特征 上海博物馆 藏


景德镇镇18世纪的铜红釉——法国传教士殷洪绪的信函

 

  那么,“吹红”究竟是否就完全是“豇豆红”呢?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施釉技术,因为“吹红”一词,着重在“吹”字,按词义,意指将红釉吹喷到瓷胎。我们查到了一个重要文献,里面记载了18世纪景德镇“吹红”的详细记录,这就是法国耶稣教会传教士殷洪绪(Fr.Père d’Entrecolles’1664-1741)分别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和六十一年(1722)向巴黎耶稣教会总部所报的两封长函(Letters of Father d’Entrecolles and accounts of Chinese porcelainfrom old European publicatons),记载景德镇各式磁器品种之釉药配方、施釉技巧。殷洪绪的信函,是其亲眼目睹,再加采访询问陶工所记录,因此是研究康熙磁器的重要文献。
殷洪绪向巴黎耶稣教会总部所报的函

关于高温铜红釉,殷洪绪在二函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他记有两种铜红釉药——釉中红(red inside the glaze)与吹红(ch’ui hung or soufflé red),并就釉水配方和磁胎原料的选择加以描述,我们择选并翻译两段重要内容如下:

 

第一函

“吹红”

“将配好的铜红料,用一根竹管,一端为细纱包裹,沾釉,一口口吹喷到磁胚表面,釉药呈斑点斑块状分布在磁胎的表面。这种吹红磁器的制作,比釉中红更贵重更稀少,因为它的制作工序更复杂。”

 

第二函

“釉中红”

“这种釉中红釉药,是由稀释的铜红料与红色的卵石粉末混合而成。一位教士医生告诉我,这种卵石,就是医用的明矾。将明矾敲碎,与童子尿和常规的透明釉搅拌;我还不确定这种釉水各原料的比例。这种混合釉药,在入窑前就施在瓷胎表面,需要注意的是红色,并非在烧窑过程中烧出。他们告诉我烧造这种红釉磁器的磁胚,原料并非是一般经过淘炼以后的磁土(petuntse),而是直接用出产磁土的原料(kaolin高岭),一种黄色的磁土,与淘炼以后的磁料混合配成。也许高岭土更适合还原出红色”。


  从殷洪绪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吹红”的具体施釉技巧。那么,这种“吹红”,至少就是臧窑所创的“吹红”釉作品之一。因为殷洪绪是在康熙末年才看到“吹红”,我们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吹红”创烧自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的臧窑,实际从康熙中期,一直到康熙晚期,景德镇一直有烧造。


“吹红”作品的釉面与发色——英伦学者的研究

 

  如何从存世康熙铜红釉磁器中找出“吹红”?一定全部是那些底署二行横排“大清康熙年制”官窑的“豇豆红”吗?我们特别关心法国传教士殷洪绪关于“吹红”釉面的“釉药呈斑点斑块状分布在磁胎的表面”描述。这种釉面特征,应该是“吹红”的鉴别要点。换句话说,要找到真正的“吹红”,一定是铜红釉多层次,深浅不一,斑驳状分布在磁器釉面的作品。而那些釉面光滑,釉层、釉色均匀的高温铜红釉,应该排除在“吹红”之外。

  西洋学者研究康熙窑铜红瓷器者,首推霍蒲孙(Hobson),他在1934年的对大维德藏瓷的系列图录、1915的中国陶瓷专著中,对康熙时代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大篇幅予以讨论描述。依据大英博物馆、Alexander 、大维德爵士所藏康熙铜红釉瓷器,霍蒲孙对所谓“郎窑红”作了详细论述。他认为:

 

1) 郎窑红是康熙时期[釉里红]的一类作品,釉层明亮,玻璃质感强,红釉发色如红宝石,在法国称为牛血红“Sang de boeuf”。这种釉水,在器物釉薄处显露果青色或牛油色透明釉,釉厚处有积釉。釉中充满小汽泡,釉面满布针眼。釉子满布小开片


康熙窑 “牛血红”胆瓶  大维德基金会藏


康熙窑 “牛血红”胆瓶(磨口) 云破楼 藏

2)      牛血红“Sang de boeuf”的鉴别特征:釉面玻璃质感强,红釉发色深沉而明亮;釉面有开片;釉水不过圈足;器底呈果青色、牛油色或白色


康熙窑 “吹红”胆瓶  大维德基金会藏


3)  康熙铜红釉中还存有另一种釉水,虽然它们常被划入“郎窑红”或“牛血红”,但它与一般“郎窑红”有着显著区别。这种釉色类似“被压碎的草莓”(a crushed-strawberry tint),釉面厚而呈斑驳效果,这种釉水的施釉技巧,是通过竹管,一头蒙上细纱,吹到磁坯上。这就是殷洪绪所称的“吹红”(ch’ui hung or soufflé red),与釉里红关系密切。

4)  景德镇《陶录》所记载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臧应选督造的“臧窑”的单色釉成就,其中的“吹红”即是殷洪绪所称的“吹红”(ch’ui hungor soufflé red


1948年,A.L. Hetherington 在英国伦敦东方陶瓷学会“明清一色釉”特展(Mono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Manchu dynasties)中,明确把“牛血红”釉划入“郎窑红”。



1949年 伦敦东方陶瓷学会“明清一色釉”特展

 1973年,伦敦大学的MargaretMedley,第三任的大维德藏瓷的curator,对大维德藏明清一色釉瓷编目图录时,根据施釉技巧、制作工艺、底足处理,把康熙铜红釉瓷器划为三个阶段:17世纪(康熙早期)、康熙(康熙中期)、18世纪(康熙晚期)。她将霍蒲孙当年描述的两件胆瓶,编号514划为康熙早中期(17世纪),而把编号577,划为康熙晚期(18世纪)。

  从上述英伦学者的研究,我们推测,“牛血红”釉这一群组作品,特征上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郎窑红”。而那些采用“吹釉”技巧施釉,釉面呈斑驳状效果的康熙铜红釉,更可能属于“吹红”,它们的烧造时期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的“臧窑”,一直持续烧制至18世纪早期。


对存世康熙早中期“吹红”作品的观察

 

  我通过对康熙不同时期高温铜红釉瓷器、瓷片的观察与排比、并结合与宣德霁红的比较,发现可以归入“吹红”的作品,有以下特征:

 

1)       凡是署款的作品,款式上,大都以“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为多,偶有“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与传统臧窑“豇豆红”款风格一致



康熙窑 “吹红”小碗 大维德基金会藏


康熙窑 “吹红”圆洗标本 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竖排款,与臧窑“豇豆红”款一致 (北京“全志山房”藏)



康熙窑“吹红”盘标本,署“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 云破楼藏

2)就器型而论,有同一式器型,烧成“郎窑”与“豇豆红”两种釉水。这表明它们应该都为同一时期作品。


康熙窑“吹红”花觚,传统上被划入“豇豆红” 大都会博物馆 藏


康熙窑“吹红”花觚,传统上被划入“郎窑红”  云破楼 藏

3)器型上既有忠实临摹宣德霁红的碗,盘(属“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还有梅瓶、卷缸、胆瓶。


明 宣德窑霁红小碗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藏


清 康熙窑“吹红”小碗标本 系临摹宣德霁红官仿官作品 云破楼 藏



清康熙窑“吹红”梅瓶 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康熙窑“吹红”梅瓶 (瓶口修)云破楼 藏


4)  釉面光泽度好但玻璃质感不强,触之有明显的凹凸不平的感觉,有明显的橘皮棕眼,  红釉发色不匀,层次感强,红釉发色有如“挤碎的草莓”,好似一块块斑块深浅不一的凝聚在釉面,形成文献记载的“斑驳”效果


清 康熙窑 “吹红”券缸 大维德基金会藏


清 康熙窑 “吹红”券缸 标本  云破楼 藏


清 康熙窑“吹红”宫碗 局部 云破楼 旧藏

5)釉色除了氧化铜还原形成红色外,在器物的一面、器物的仅靠近底足部位还常伴有果青色,与红色交融在一起

6)30倍放大镜观察,釉中充满珠状大汽泡,汽泡还可分为球状透明和绿色圆珠,夹杂褐黑色斑点。


宣德霁红小碗标本 示釉中汽泡 云破楼藏


康熙窑 “吹红”梅瓶  示釉中汽泡 云破楼藏


康熙窑 “吹红”长颈簸箕小瓶  示釉中汽泡 云破楼藏


结论

 

  我们通过查阅中外文献、研读前人的研究,结合自己对康熙不同时期高温铜红釉作品的观察对比,对“吹红”瓷器,形成以下观点:

 

1 “吹红”最初应是源自康熙窑模仿宣德霁红作品

2 “吹红”首次出现于康熙中期,不限于豇豆红一种

3 “吹红”自康熙中期开始,至康熙晚期,都有烧造

4 “吹红”的主要鉴别特征:红釉发色不匀,多次多层吹喷,形成斑驳状效果,果青色透明釉与氧化铜红还原红色交融

 

 

Reference

 

1)        郭葆菖(1936):“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第二册瓷器,商务印书馆

2)        敏求精舍&香港市政局(1976):《明清一色釉瓷》,香港艺术馆

3)        汪庆正(1998):“景德镇康熙瓷”,见,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雨木出版社

4)        陆明华(1996):“郎窑及其作品研究——新资料的发现与启示,见,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5)        陆明华(1998):“清康熙官窑瓷器烧造及相关问题”,见,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雨木出版社

6)        林业强(2005):“汉军三人及其单色釉瓷”,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7)        吕成龙(2011):“妩媚典雅的康熙豇豆红釉瓷器”,见,保利艺术博物馆,《延薰秀色——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保利艺术博物馆

8)        d’Entrecolles, 1712,1722.Letter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translated by William Burton, in “Porcelain”, Chap.ix.

9)        Hobson, R.L. 1915. ChinesePottery and Porcelain. Funk and Wagnalls company, New York; Cassell andCompany, Limited, London

10)    Hobson, R.L. 1934. A Catalogue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Percival David, Bt.London

11)    Hetherington, A.L. 1948.“Introduction”, in OCS, Mono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Manchu Dynasties.Shenval Press, LTD, London and Hertford

12)    Medley, M. 1973. IllustratedCatalogue of Ming and Ching Monochrome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Published by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Eyre &Spottiswoode LTD, England.


黄骥

英国伦敦东方陶瓷学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