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书 | 复性书(需要反复读)

 hongzhuanyidui 2016-08-09

读至烂熟之后,自然发现意想不到之领悟。

作者:( 唐) 李翱 编辑:领悟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心灵 纯音乐 - 放松身心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 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


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 性不自性 , 由情以明。


性者, 天之 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 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邪?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


虽有情也, 未尝有情也。 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邪?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

虽然, 情之所昏, 交相攻伐,未始有穷, 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火之潜于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流而潜于山,非不泉也。石不敲,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疏,则不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壑,浩浩荡荡,为弗测之深。

情之动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故圣人者, 人之 先觉者也。觉则 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者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复其性者,

贤人循之而不已者也,不已则能归其源矣。易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 此非自外得者也,能 尽其性而已矣。 子思曰: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即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


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 礼以 节之,作 乐以 和之。安于和乐,乐之本也;动而中礼,礼之本也。故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闻佩玉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听言行,循礼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 道者至诚也, 诚而不息则虚 , 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皆可以及乎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惑邪!


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其心三月不违仁。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 ”其所以未到于圣人者一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余升堂者,盖皆传也。一气之所养,一雨之所膏,而得之者各有浅深,不必均也。子路之死也,石乞盂

黶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 “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而死。由也非好勇而无惧也,其心寂然不动故也。曾子之死也,曰: “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藉此正性命之言也。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轲曰: “我四十不动心。 ”轲之门人, 达者公孙丑万章之徒,盖传之矣。遭秦灭书, 中庸之不焚者一篇存焉。 于是此道废缺,其教授者唯 节行 、 文章 、 章句 、 威仪 、 击剑之术相师焉。 性命之源,则吾弗能知其所传矣。

道之极于剥也必复,吾岂复之时邪?


吾自六岁读书,但为词句之学,志于道者四年矣,与人言之,未尝有是我者也。南观涛江。入于越,而吴郡陆傪存焉。与之言之。陆傪曰: “子之言,尼父之心也。东方如有圣人焉,不出乎此也;南方如有圣人焉,亦不出乎此也。惟子行之不息而已矣。 ”呜呼,性命之书虽

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命曰 复性书,以理其心,以传乎其人。乌戏!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曰: 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易曰: “天下何思何虑。 ”又曰: “闲邪存其诚。 ”诗曰: “思无邪。 ”曰: “已矣乎?”曰: “未也。 ”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 有动必有静。 动静不息, 是乃情也。 易曰: “吉凶悔吝, 生于动者也。 ” 焉能复其性邪?曰:如之何?曰: 方静之时 , 知心无思者 , 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 动 静皆离 , 寂然不动者 , 是至诚也。中庸曰: “诚则明矣。 ”易曰: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问曰:不虑不思之时,物格于外,情应于内,如之何而可止也?以情止情,其可乎?曰: 情者 , 性之邪也。知其为邪,邪本无有; 心寂不动 , 邪思自息。惟性明 照,邪何所生?如以情止情,是乃大情也;情互相止,其有已乎?易曰: “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易曰: “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问曰: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然则声之来也,其不闻乎,物之形也,其不见乎?曰:不睹不闻,是非人也。 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 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大学曰: “致知在格物。 ”易曰: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 物至之时 , 其心昭昭然 , 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 , 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易曰: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此之谓也。

曰:生为我说中庸。曰:不出乎前矣。曰:我未明也。敢问何谓“天命之谓性”曰: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性者,天之命也。 “率性之谓道” ,何谓也?曰:率,循也。 循其源而反其性者,道也。道也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 诚者 , 定也, 不动也。 “修道之谓教” ,何谓也?曰: “诚之者,人之道也” ,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修是道而归其本者, 明也。教也者,则可以教天下矣。颜子其人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说者

曰:其心不可须臾动焉故也。动则远矣,非道也,变化无方,未始离于不动故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说者曰:不睹之睹,见莫大焉;不闻之闻,闻莫甚焉。其心一动,是不睹之睹,不闻之闻也,其复之也远矣,故君子慎其独。慎其独者,守其中也。


问曰:昔之注解中庸者,与生之言皆不同,何也?曰: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曰:彼亦通于心乎?曰:吾不知也。曰:如生之言,修之一日,则可以至于圣人乎?曰:十年扰

之,一日止之,而求至焉,是孟子所谓以杯水而救一车薪之火也,甚哉! 止而不息必 诚,诚而不息必 明, 明与诚终岁不违, , 则能终身矣。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 则可以希于至矣。

故中庸曰: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


问曰:凡人之性犹圣人之性欤?曰:桀纣之性犹尧舜之性也,其所以不睹其性者,嗜欲好恶之所昏也,非性之罪也。曰:为不善者非性邪?曰:非也。乃情所为也。 情有善有不善 , 而性无不善焉。孟子曰: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夫水,搏而跃,可使过颡;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所以导引之者然也。人之性皆善,其不善亦犹是也。问曰:尧舜岂不有情邪?曰:圣人至诚而已矣。尧舜之举十六相,非喜也;流共工,放驩兜,殛鲧,窜三苗,非怒也; 中于节而已矣。其所以皆中节者,设教于天下故也。易曰: “知变化之道

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中庸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曰: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圣人之谓也。

问曰:人之性犹圣人之性,嗜欲爱憎之心何因而生也?曰 : 情者 , 妄也 , 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 妄情灭息 , 本性清明,周流六虚,所以谓之能 复其性也。易曰: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论语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正性命故也。


问曰:情之所昏,性即灭矣,何以谓之犹圣人之性也?曰: 水之性清澈 , 其浑之者沙泥也 。

方其浑也 , 性岂遂无有耶 ? 久而不动 , 沙泥自沉 , 清明之性鉴于天地 , 非自外来也 。 故其浑也 , 性本弗失 ; 及其复也 , 性亦不生 。 人之性亦犹水也。


问曰:人之性本皆善,而邪情昏焉,敢问圣人之性将复为嗜欲所浑乎?曰:不复浑矣。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无因,人不能复。圣人既 复其性矣 , 知情之为邪 ; 邪既为明所觉矣 , 觉则 无邪 , 邪何由生也 ?伊尹曰: “天之道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如将复为嗜欲所浑,是尚不自觉者也,而况能觉后人乎!


曰:敢问死何所之耶?曰:圣人之所不明书于策者也。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斯尽之矣。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然则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而自通矣。此非所急也。子修之不息,其自知之,吾不可以章章然言且书矣。




昼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作乎作者,与万物皆作;休乎休者,与万物皆休。吾则不类于凡人,昼无所作,夕无所休。作非吾作也,作有物;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作耶休耶,二者离而不存,予之所存者终不亡且离也。人之不力于道者,昏不思也。天地之间,万物生焉。


人之于万物,一物也,其所以异于禽兽虫鱼者,岂非 道德之性乎哉?受一 气而成其 形,一为物而一为人,得之甚难也;生乎世,又非深长之年也。以非深长之年,行甚难得之身,而不专专于大道,肆其心之所为,则其所以自异于禽兽虫鱼者亡几矣。昏而不思,其昏也终不明

矣。


吾之生二十有九年矣。思十九年时,如朝日也;思九年时,亦如朝日也。人之受命,其长者不过七十、八十、九十年,百年者则稀矣。当百年之时而视乎九年时也,与吾此日之思于前也,远近其能大相悬耶?其又能远于朝日之时耶?然则人之生也,虽享百年,若雷电之惊相

激也,若风之飘而旋也,可知耳矣。况千百人而无一及百年者哉!故吾之终日志于道德,犹惧未及也,彼肆其心之所为者,独何人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