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不同饭店钩沉(1930

 漫步月球路 2016-08-10
洛阳真不同饭店始创于1930年(民国19年)。起初,名叫“于记饭铺”。当初,于家兄弟随父亲在洛阳西华街摆摊卖大碗面、不翻汤。坚持品种大众化和薄利多销,名声极好,生意兴旺。
    1946年,于家在西华街(今青年宫南中州路)路南租赁4间门面楼房,开店经营,取名“新盛长”。新店开业,除供应大碗面、不翻汤,又在早市供应豆腐汤。其大碗面的做法独特,同时用两口锅,在一口锅里把面煮熟后,将面汤倒进另一口锅,再往第一口锅加适量水后捞出。我分析,其“大碗面”除了用海碗,可能是“捞面”、即不带汤的面条,捞出后另加调汁;也可以做“汤面”。总之,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既筋道爽口又不会轻易“焖住”。
    洛阳人吃捞面,通常是要喝汤的;当时社会穷人多,为了省钱,很多乡下人进城自带干粮,能找点汤喝就找,找不到就干啃了事。于记饭铺“赊汤”有年,名声在外,到“新盛长”喝汤的人络绎不绝,于家也乐此不疲。名声日增,誉满豫西城乡。
    随着生意兴隆,于家又在西华街路北开设4间门面,分别供应炒菜和烟酒。同时,在路南店又增加了水煎包、鸡蛋灌饼、油旋馍、鞋底儿麻烫、夹肉布袋馍等大众化食品。还开了磨坊、碾坊,自家加工米、面,除自用还供应周边市场。
    1947年,“新盛长”搬到北大街路东营业。因“新盛长”饭菜与众不同,闻名遐迩,搬迁开业改名为“真不同饭店”。后人们习惯简称为“真不同”。
    1948年,洛阳解放前夕,洛阳城一些比较有名气的饭店纷纷倒闭,这些名店的名厨如周由、李麦囤、楚须、李大子、李永义和名堂倌(服务生)梁秋德、王群、李占魁等,都投奔真不同饭店,真不同饭店一时荟萃洛阳洛阳城名厨、名堂倌,名声大振。
    1956年2月1日,真不同饭店成为洛阳饮食业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的饭店。同年10月,北京“泮甡园”酱肉、西大街“一枝春”甜食店,并入真不同饭店。其经营规进一步扩大。
    当时,洛阳开始了大规模重点工程建设,为了接待外国专家和国内工程技术人员,洛阳建成了洛阳宾馆(老城)、洛阳饭店(涧西)、友谊宾馆(涧西)。根据政府安排,真不同饭店派出李麦囤、李大维、李黑、李永义、代素芳、何顺有等10多名一流技术人员前去支援。
    洛阳解放后30余年,真不同培养出大批技术骨干。其员工于春霞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9年,真不同饭店座落在中州中路原359号,是建于1966年的一座2层小楼。隔路北望是当时的洛阳剧院,背后南边是老城商场。当时,营业面积1033平方米,员工156人。5个门市部,4个餐厅。主要经营洛阳水席、荤素炒菜、馄钝、水饺、经济小吃、甜食、冷饮、酱肉、卤菜等。(《老城区志)1989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