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在我国南部,南临南海北部湾。北宋初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宋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两地。简称“广东路”和“广西路”。明建“广西布政使”,清设“广西省”。1958年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区名字改“僮族”为“壮族”。因广西自宋至清治所皆在“桂林”(宋代名桂州,明、清为桂林府),故简称“桂”。 【南宁市】位于自治区南部。唐称“邕州”,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元置“南宁路”,明清为“南宁府”,取“粤南永宁”之义。1914年置“邕宁县”,1946年改设“南宁市”。现辖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区、良庆区、邕宁区、武鸣区、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7区5县。 【邕宁区】位于自治区南部。元置邕州路,以邕江得名。1914年以邕州改邕宁县。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宁,取安定之意。 【武鸣区】位于自治区南部。隋置武缘县。1913年置武鸣县,县东北有大鸣山,因武缘之鸣山为名,寓以武功鸣天下之意。 【隆安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明嘉靖七年置隆安县,因析宜化县之思隆十里置县,又因有隆山,寓平安之意而得名。 【马山县】位于自治区中西部。1951年由那马县和隆山县合并,取二县各一字置马山县。 【上林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唐置上林县,因上林洞为名。 【宾阳县】位于自治区中南部。1913年改宾州为宾阳县,以在宾水之阳,故名。 【横 县】位于自治区南部。唐置横州,1912年改横县。因县西南有横槎江,中有横槎滩,又称横浦,故名。 【柳州市】位于自治区东北。唐贞观八年置柳州。以地当柳星,故名。另据《旧唐书·地理志》: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1946年设市。现辖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柳北区、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4区4县2自治县。 【柳江县】位于自治区北部。1931年置柳州县,1937年改为柳江县,因柳江得名。 【柳城县】位于自治区北部。宋代之龙城置县,故名柳城。 【鹿寨县】位于自治区中部。1951年并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及修仁县地置鹿寨县,因县治在鹿寨而得名。 【融安县】位于自治区北部,融江上游。隋置“融州”,因“融江”为名,唐称“融水县”,明置“融县”。据《元和郡县志》:“融州因界内融山为名。”1952年改“融县”为“融安县”,取“融县平安”之意。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自治区北部。1966年改大苗山苗族自治县为今名。县固融江得名。 【三江自治县】位于自治区北部。明改怀远县置三江镇巡检司,1914年置三江县。柳江环府城西、南、东三面,折而东南与鹅江、洛清江会曰三江口,因以名县。 【桂林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秦置桂林郡,地非今桂林市。唐置临桂县,1940年设桂林市。据《今县释名》:“治东北有桂山,桂生其巅,”故名。现辖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临桂区、阳朔县、灵川县、全州县、兴安县、永福县、灌阳县、资源县、平乐县、荔浦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6区9县2自治县。 【临桂区】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唐置临桂县,以临近桂山而得名。一说县因临桂江而得名。 【阳朔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隋置阳朔县,因县北有阳朔山而得名。 【灵川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唐置灵川县,因灵渠水,即灵江为名。 【全州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为邻。东汉置泉陵县,五代晋置全州,全泉二字同音,因泉陵为名。1912年置全县,1959年改为全州县。 【兴安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本汉始安县地,隋析置兴安县,由“始安”而来,取意安定兴旺。唐改为临源,大历三年改为全义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复兴安县名。 【永福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唐置永福县,因析始安县之永福乡得名,乡又因永福山和永福江得名。 【灌阳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东邻湖南省。三国吴置观阳县,因在观水之阳而得名。后讹观为灌,隋置灌阳县。 【资源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北邻湖南省。1935年置资源县,因地处资江之源而得名。 【平乐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三国吴置平乐县。据《元和郡县志》:平乐溪在县南三里。因溪得名。 【荔浦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汉置荔浦县,因境内荔水流经而得名。 【龙胜自治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北邻湖南省。县东南有龙脊山,旧有龙胜巡司,清乾隆六年置龙胜理苗通判,1912年置县。1955年改今名“龙胜各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省为邻。唐置“恭城县”因“桂江支流恭城河流贯”而名。1990年改为今名“恭城瑶族自治县”。 【梧州市】位于自治区东部。汉置苍梧县,唐省苍字,置梧州。因苍梧山得名。1927年设市。1943年废市为苍梧县,1949年又置市。现辖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岑溪市、苍梧县、藤县、蒙山县3区3县1市。 【岑溪市】位于自治区东南。唐改龙城县为岑溪县。因岑江为名。1995年设市。 【苍梧县】位于自治区东部。隋设县。据《史记正义》:“苍梧山,在道州南。”县以山名。 【藤 县】位于自治区东部。隋置藤州,明改藤县,因白藤岭为名。岭在县西南,峻拔入云,多产白藤,有藤江,亦名镡江。 【蒙山县】位于自治区东部大瑶山之东。1912年置永安县,1914年改今名。据《今县释名》:“县东有蒙山,下有蒙水,居人多蒙姓故也,唐因以名郡,今以名县。” 【北海市】位于自治区南端,濒临北部湾。1950年设市,以今市区中的古村落(北海村)北面濒海而得名。现辖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合浦县3区1县。 【合浦县】位于自治区南部。东邻广东省。汉置合浦县。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江口分为五,西南注于海,故以名县。 【防城港市】位于自治区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邻越南。明代以圩名置防城巡司,清设防城县。1978年置防城各族自治县。1993年设市。现辖港口区、防城区、东兴市、上思县2区1县1。 【东兴市】位于广西南部。1996年由防城港市析置东兴市,因东兴镇得名。 【上思县】位于自治区南部。唐置上思州。清改厅。1912年置县。县北有狮山,蹲踞若狮,又名思山,县因以为名。又据《明史·地理志》:“南有十万山,上思江生焉。” 【钦州市】位于自治区南部。隋置钦州县。据民国《钦州县志》:“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1983年改市。现辖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2区2县 【钦南区】【钦北区】 【灵山县】位于自治区南部。唐置灵山县。因山得名。 【浦北县】位于自治区南部。1952年置浦北县。因在合浦县北,故名。 【贵港市】位于自治区东南部。秦属桂林郡,唐置贵州。贵与桂同音为名,明改贵县。1988年改贵港市。现辖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桂平市、平南县3区1县1市。 【桂平市】位于自治区东南部。桂平境有浔江,浔江两岸产桂,古称桂江,桂平以江得名。隋设桂平县。一说南朝梁设县。1994年设市。 【平南县】位于自治区中东部。本隋永平郡之武林县,唐置今县,以在永平之南,故名。
【玉林市】位于自治区东南部,有郁水,汉为广郁县地,据《说文》:“郁,芳草也。”明置郁林州,1913年改郁林县。郁林有阴森葱郁之意。贵县境有郁水。汉朝以“郁金香,郁人所贡,因氏郡矣”。1955年改为“玉林县”。现辖玉州区、福绵区、北流市、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2区4县1。 【福绵区】 【北流市】位于自治区东南部。南朝梁置北流县,因绿蓝水由县南入郁林,注南流江,圭江出县东南,西北流,思贺江自陵川东北流注之,故有北流之称。1994年设市。 【容 县】位于自治区东南部,北流河中游。唐置容州,明置容县,因大容山为名,山在县西北。 【陆川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邻接广东省。南朝梁置陆川县。隋废县,唐武德四年,置陆川、温水二县,宋废温水县并入陆川县。据《广舆记》:“因郡有陆水,故名。” 【博白县】位于自治区东南部。唐置博白县,县因博白山得名。又有博白溪。 【兴业县】 【百色市】位于自治区西部。清置百色厅,1913年置县,1983改市。“百色”由“博涩寨”演变而来,系壮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说系壮语“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据传在鹅江与澄碧河汇合处,有一无底深潭,岸边有村庄,村女经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现辖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各族自治县1区10县1自治县。 【田阳县】位于自治区西部。明为田州土州地,1913年改恩阳县。1935年取田州之“田”字和恩阳之“阳”字作县名。 【田东县】位于自治区西部。1935年置田东县。据邱昌渭《广西县政》:“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因更名为田东。” 【平果县】位于自治区西部。1951年由平治、果德二县合并置平果县,取二县首字得名。 【德保县】位于自治区西部。1951年由敬德、天保二县合并置德保县,以二县尾字得名。 【靖西县】位于自治区西部,南接越南。1913年置靖西县。靖西在广西西部,取安定西部之意。 【那坡县】位于自治区西部,南邻越南。清置镇边县,1953年改为睦边县,1965年改为今名。“那坡”系壮语,“那”指“(稻)田”。 【凌云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清置凌云,因县治北有凌云山,故名。 【乐业县】位于东经106.5°,北纬24.7°,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邻接贵州省。1936年置乐业县。因乐业圩和乐业乡得名。 【田林县】位于自治区西部,与贵州、云南省为邻。1936年由西林、田西及凌云三县析置田西县。1952年改名田林县。系取田西之“田”,西林之“林”而得名。 【西林县】位于自治区西部,邻接云南省。宋属上林峒地,元为上林长官司。清置西林县,因地处田林之西而得名。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自治区西部,南盘江之南。1951年西隆与西林县合并置隆林县,取二县尾字为名。1954年改为今名。 【贺州市】位于自治区最东端。临水在县东南,贺江在县东,汉因置临贺县。据《大清一统志》:“今贺水实为临水,临水当为贺水。”明置贺县。现辖八步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1区2县1自治县。 【八步区】 【昭平县】位于自治区东部。南朝梁置龙平县,唐置昭州,宋因昭州龙平而名昭平。 【钟山县】位于自治区东部,东北邻湖南省。1916年置钟山县,以富川县钟山镇区置县,县治在钟山下,山上有石,叩之如钟,故名。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自治区东北部,东、北邻湖南省。汉置富川县,因富江出县西北石鼓山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此水入田,居民丰盈,得名富江。1983年改今名。 【河池市】位于自治区北部。据《今县释名》:“县东有古浪溪,南有秀水,西有猫溪,居民引水灌溉民田,多者千余顷。河池水利,甲于粤西,宋因以名县。明为州。”1912年设河池县。1983年设市。现辖金城江区、宜州市、南丹县、天峨县、凤山县、东兰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1区4县5自治县1市。 【宜州市】位于自治区北部,龙讧下游。据《今县释名》:“宋置,以宜山为名,山在县北一里,郡山皆高大,此独卑小,下临龙江,宜于登眺,故名。”1993年设市。 【南丹县】位于自治区,与贵州省为邻。宋置南丹州,1917年降州为南丹县。一说因陕西有丹风县,故此称南丹。一说南丹系壮语,南与那通,意为“村”或“田”。 【天峨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与贵州省为邻。1935年置天峨县。据《天峨县志》:“向阳街的西北有一座山,山高且大,传说古代一农夫开山种地时,忽见一天鹅腾空而起,展翅高飞了”,故称“天鹅”。后人把“鹅”改为“峨”。县有天鹅圩,后改为乡,县因乡得名。 【凤山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1919年置凤山县,因县南有双凤山,故名。 【东兰县】位于自治区北部。据《今县释名》:“宋因文兰洞上夷内附,置兰州,元分置东、西兰州,明省西兰入东兰。”1912年置东兰县。 【罗城自治县】位于自治区北部。宋析融水县地置“罗城县”,以“旧治在西罗乡”而得名。1983年改今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环江自治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与贵州省毗邻。1951年由思恩县析置“环江县”,因“境内有大、小环江”而得名。1986年改为今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巴马自治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1956年以原“万冈县”设今县。因县境有“巴马山”得名。“巴马”系壮语,“巴”意为山,即马山。因山形似马而得名“巴马瑶族自治县”。 【都安自治县】位于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中游。1915年以都阳、安定二土司地置县,取二名首字得名。1955年设今县“都安瑶族自治县”。 【大化自治县】在自治区中部偏西。1987年析都安、巴马瑶族自治县及马山县部分地区置“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大化镇瑶族聚居”而得名。 【来宾县】位于自治区中部。唐置来宾县,因县治在来宾水东,故名。现辖兴宾区、合山市、忻城县、象州县、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1区3县1自治县1市。 【合山市】位于自治区中部,红水河下游东岸。1981年建“合山市”。 【忻城县】位于自治区中部。1928年改土归流,改忻城土县为今名。 【象州县】位于自治区中部。唐置象州和象县,有象山,在县治西,山上白石如象,故名。1960年置象州县。 【武宣县】位于自治区中部。唐置武仙县,因县南有仙岩山而得名。明改武宣县,寓意宣扬武功。 【金秀瑶族自治县】位于自治区中东部大瑶山上。1942年设金秀设治局,因设治局驻金秀村,故名。1955年置大瑶山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今名。 【崇左市】位于自治区西南部。1951年由崇善、左县合并置县。取二县首字为名。现辖江州区、凭祥市、扶绥县、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1区5县1市。 【凭样市】位于自治区南部。明置凭祥县,因故凭祥洞为名。一说凭祥水自县治南合涧水北流注之,故县以水为名。“凭祥”系壮语,意为来此赶集有床位住宿。1955年设市。 【扶绥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1951年由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并置扶绥县,以其中二县首字得名。 【宁明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与越南相邻。唐置羁□思明州。思明系壮语,思意为江,思明即“明江”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思明有“反清思明”之意,改为为宁明州,1912年置宁明县,因县东有左江支流明江得名。取明江安宁之意。 【龙州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唐置龙州,1913年置龙州县。有龙江,自越南流入上龙,即丽江。 【大新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西邻越南。1951年并养利、万承、雷平三县置大新县。1949年盘踞在万承县大岭乡的土匪被我游击队打败,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取万承县大岭乡的“大”字和养利县宝新乡的“新”字,1951年并养利、万承、雷干三县置大新县。 【天等县】位于自治区西南部。1957年置天等县。以添等圩为名,因“添”与“天”同音,改称天等县,系壮语音译转写。“天”、“添”意为石头,“等”是竖立之意。相传在今镇南街的一个山脚下初设圩场时,竖立着一块大石,故名添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