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是一个缺乏耐心的老师吗?

 tnj660630 2016-08-11

NO.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的内容是《论语>八则》,其中一则选自《论语·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语文课本和教参上对这句话的翻译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有学生读到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学生不能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时,就不再教他了,孔子是不是缺乏了点耐心?他不是强调诲人不倦吗?

NO.2

学生的疑问激起了我的思考。翻阅各种译本,发现这个讲法是郑玄提出的。而后,三国魏人何晏的《集解》,宋人朱熹的《集注》,清人刘宝楠的《正义》,这些《论语》研究影响较大的著述,都袭引郑说,成为传统。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也依传统讲法作了翻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里这样翻译:“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不能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两位先生对此句领会的角度颇不一样,但对末句的理解倒是一致,都认为孔子是说:如果教育对象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教了。这一点,我难以苟同。

首先,这不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重要思想,指出教学生不要分类别。虽说大家都容易喜欢天资聪颖的学生,不大容易喜欢反应迟钝的学生,但触类旁通是对优秀学生的要求,如果说因为不能触类旁通,孔子就不再教他了,这不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矛盾了吗?

其次,这与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精神相悖。就举《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的故事为例,当樊迟问如何是“仁”时,孔子做了言简意明的回答,但“樊迟未达”。在这种“未达”的情况下,孔子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地向他讲解更丰富的道理。

再有,这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矛盾。《论语·先进》中记录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NO.3

针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因为学生不同的性格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性格懦弱、畏缩不前的,孔子鼓励他;生性胆大,勇猛刚强的,孔子抑制他。注重个体独特性的孔子,应该不会因为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而放弃教他。

联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看,上下句应该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论述应当如何采用启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讲的。它属于教学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所以此句不应是强调学生必须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而是指当学生不能做到时,教师应该如何去做。

从原文的用词上看,孔子在具体谈论“施教”问题时,多用“诲”字,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诲人不倦”、“由,诲女知之乎?”;在泛论教育时,则说“教”,如“有教无类”、“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据此,这里的“不复”若是“不予施教”的意思,孔子会说“不诲”或“不教”的,说成了“不复”,显然是因为前头讲的“启”与“发”都是一种“教法”,而此句是交代不要再“那样教”,所以说成了“不复”。

想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关键是抓住“复”字这一突破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不复”,意思是不再告诉。朱熹说:“复,再告也。”如果“不复”就是“不再告诉”,这无疑是对循循善诱的孔子一个极大的误解。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指出:要多方面看。一桌四角,讲了一角,其余三角都会了解,那么他可以回来,“复也”就是回来。回到哪里?回到思想智慧的本位,就是回到自己智慧的本有境界。如果“不复”就是“回不到智慧的境界”,这是对不能触类旁通的学生完全的否定,绝不合乎孔子的原意。

NO.4

“复”是会意字,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辞典中的解释是:“复,走老路。说文:复,行故道也。道,道路,方法。”可见,这里的“复”可以理解成“走回头路”“用老方法”。

匡亚明先生在《孔子评述》里译释如下:“我告诉他一方面的道理而不能类推到其他方面的道理,就不再用这种方法教他了。”“不再用这种方法教他了”,意味着这种方法不适合,所以改用新方法。这样的解释和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吻合,正体现了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就像他一方面用“逝者如斯夫”教育弟子珍惜时间,一方面用“朽木不可雕也”批评宰予浪费时间,让学生警醒,奋发图强。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深得学生赞赏,难怪颜渊情不自禁地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绝不是没有足够的耐心教育那些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而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用实践行动证明他“有教无类”的伟大思想。



 

扬州市语文高研班以“安身立命,回归原点”为宗旨,以理论的支撑,一线的立场,实践的取向作为办班的基本原则,努力打造一支在语文教育界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教学上有地位的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