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医案2则

 369蓝田书院 2016-08-11




    多数学者认为冠心病属“瘀”范畴,即脉管强硬、脉气不利、血阻瘀脉,多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以“虚”为本,“瘀”为标。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邵念方教授在治疗上以补心气通阳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养血通络、温经开窍、豁痰开瘀。

  ◆    


病     案 1

王某,女50岁,工人,2013年3月22日来邵念方教授门诊就诊。

主诉:胸痛,胸闷3个月,加剧1周。眩晕3年余。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一直服用西药控制血压。3个月前因劳累突然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某院住院治疗,经服中、西药2个月余,病情未减,心电图有所改善而出院。现仍胸闷,心慌,气短,胸痛振作牵扯左背和后颈,伴有头晕,乏力,劳累则诸症加剧。睡眠,饮食,二便均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血压:130/80 mmHg(近服复方降压片)。心电图示:冠心病。诊断:冠心病。

辨证:气虚血瘀,心络阻滞。治以益气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30 g,丹参24 g,党参18 g,桃仁12 g,生蒲黄12 g,葛根15 g,前胡9 g,檀香9 g,桂枝6 g,炙甘草6 g。水煎服,1剂/d。共服药12剂,用药后诸症减轻,心电图正常。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又服12剂后自行停药。2个月后电话随访,病未复发。


按语:心主血脉,血行脉中,依赖心气的推动。脉管是气血通行的孔道,脉气有助心行血的功能。气与血关系密切,气为阳,属火,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为阴,属水,主静,为人体物质基础。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云:“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气血一动一静,构成机体。血液的生化,必须依赖真气的气化作用,血液灌注脉中,环流全身,易使气得推动。冠心病的气虚多兼气郁和气滞,因心主神明,心气不足则心神不宁,易受七情影响而致气郁,进而形成气滞。故不能单用补气药,因其补来的气是“静气”其鼓动血脉、生化精气的作用较弱,只有配以理气,顺气,行气通脉药,使气得宣通,鼓脉有力,化生有权,才能使脉道充盈而畅通,从而益于解除病因,消除症状。所谓“气以通为贵”。所以只有心气充足,心阳旺盛,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用黄芪补气而卫外,桂枝助阳通脉,丹参补心血兼活血作用,三药相得益彰,桃仁、蒲黄、前胡、葛根以增强活血化瘀,升阳通脉之力。气得补而能通,血得补而活,病在心而桂枝引诸药归心经,病在气而黄芪补其气,病及血分而丹参活血充盈。用党参、檀香、炙甘草健脾调气,增其生化之源,调其气机升降。


  ◆    


病      案 2

 唐某,男30岁,干部。2013年4月26日来邵念方教授门诊就诊。

主诉:心慌气短胸闷半年余,加重近半个月。半个月前因出差去西藏中途感冒,使诸症加剧,且伴有胸胁刺痛,有时向左肩发射,时作时止,睡眠欠佳,时有睡中憋醒。心电图示: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I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服西药症状不减。舌质淡红,舌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象沉缓而涩。诊断:冠心病。

辩证:素有气虚,又感风寒,阳气更加耗伤,气虚则血行迟缓瘀阻于心络,以致诸症丛生。当以补气通阳,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35 g,丹参35 g,党参20 g,桂枝15 g,川芎15 g,郁金15 g,檀香10 g,红花10 g,炙甘草9 g,炒延胡索9 g。水煎服,1剂/d。 

2诊:2013年5月3日。服药7剂,胸胁疼痛消失,少寐,余证亦减。舌质暗红,边见瘀斑变浅,舌苔薄白,脉沉缓。原方加麦冬9 g、夜交藤15 g。

3诊:2013年5月10日。服药7剂,诸症消失,精神好转,体力增加。舌质红苔薄白,脉象缓和。复查心电图正常。继服上方14剂以巩固疗效。1个月后电话随访,诸症未复发,健康如常人。


按语:此案因有胸胁窜痛,故在病案1处方中加川芎、郁金、炒延胡索、红花,疏理肝气,活血止痛。


  ◆    


小结

    冠心病其病因不外虚实两端,虚者气虚为本,实者血瘀作祟为标。气为血帅,气行则水津四布,五津并行。气虚血行不畅为瘀,脉气不相衔接而发为胸痹。故临床治疗冠心病应紧紧抓住气虚、血瘀两个方面,将益气活血法贯穿始终[1]。

* 文中方药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庄贺,侯王君,赵艳青,屠小莹,陈泽涛,王华,庄慧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