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梦红楼第几层

 秋语轩3768 2016-08-11

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如何读红楼,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前些年央视“百家讲坛”,先邀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李希凡、张庆善、周思源等先生上镜解读,算是“百家红楼一梦谈”,从各个方面引导普通读者重新打量这部传世经典。后有作家刘心武先生从“秦可卿”入手,探秘小说角色的原型,猜测后30回中各位主角的结局,一时间水溅油锅,议论骤起。现在更有台湾的美学教授蒋勋先生说红楼,以独特的青春视角、脱离了考据之后的纯文本解读《红楼梦》,没有“红学”考据的学术味,只有迷人的小说本身。

今天,“准噶尔大讲堂”请到的主讲人是潘知常教授,知之甚少,请教度娘,原来这位温文尔雅的先生是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两大学派中的后实践美学学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度娘原话,读来好费劲),“生命美学”学说的创始人。不好意思,现代美学就知道朱光潜、李泽厚、宗白华,看来孤陋寡闻难以避免。

潘教授讲课的题目是《从<红楼梦>谈中国文化》,涵盖有点广,但他只联系了三点,《红楼梦》与人生、与职场、与美学,颇为讨巧,很能联系现实,生活化,不乏流行网络语言。可惜他写的《红楼梦为什么这么红》没看过,估计与今天的讲座联系紧密。今天他还点名批评了刘心武和易中天,呵呵,对我这个颇知“红学”内部“从胡(适)、俞(平伯)以降,到李(希凡)、蓝(翎)、何(其芳)、蒋(和森),到八九十的代的许多红学专家,尽管在其他一些枝节问题和个人恩怨上有许多矛盾,甚至势同水火”(梁归智《红楼梦研究的意义――世纪之交检讨红学》)来说,这种批评算是蜻蜓点水罢。

一部红楼,为什么百年来争论不休,而普通读者又对所谓的“红学”研究很感隔阂?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学习潘教授这种结合人生、职场看红楼确实是个好角度,现在好多年轻人觉得红楼没意思,唧唧歪歪,殊不知貌似平淡的生活中,处处潜藏着人性、美学和社会伦理,所以潘教授讲刘姥姥进大观园,就称赞她是很优秀的公关人才,一般人没她的水平。这种角度能捕捉到红楼的很多细微之处,与读者自身的人生历程和职场际遇也得映照,很有趣味。

但趣味仅是红楼带给我们的很小一部分。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看红楼到今天,怎么说也二十七、八年了,翻烂过《红楼梦》,手抄过《红楼梦》,看脂批和其他版本的电子书,看水平参差不齐的红楼续书,看普通人解说红楼,甚至在霍国玲姐弟石破天惊的《红楼解梦》读后,对得出的大胆结论也觉得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精彩对话、诗词联句基本上都是随手拈来,虽对周汝昌先生偏爱湘云颇有微词、刘心武作家独宠妙玉不以为然,但他们的讲解确实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角度,引发思考。也像今天潘教授讲的那样,《红楼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群山中是最高峰,它包容了太多的侧面、细节和未解之谜,每个人都可以读出红楼中的一层意思,你可以从精神层面喜欢林妹妹,而在面对婚姻时选择宝姐姐,这也是红楼所带来的人性折射。

也许,今天你从红楼中看到的是哀伤,是美和生命的毁灭;明天又能看到俗世的智慧与生存的美感。潘教授说,晴雯如果真给宝玉做侧室,她在未来的日子里最会像谁?我知道他会说“像赵姨娘”,但不愿意承认,因为晴雯深具个性的美本身就是悲剧,还一点点撕碎,她没有如果,在依然美丽的时候夭折,也算作者曲意爱护吧。

梁归智在他的文章中说到“《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是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小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美学之光、艺术之神”,深以为是。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需要和人生一道边走边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