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滆湖”与“西太湖”地名之争,到底哪个更准确?

 老刘tdrhg 2016-08-12

“滆湖”与“西太湖”地名之争,到底哪个更准确?

 

作者:镇晓丹  来源:武进新闻网 

 

“滆湖”与“西太湖”地名之争,到底哪个更准确?

 

《武进阳湖合志》中关于“滆湖”又名“西太湖”的记载

 

“滆湖”与“西太湖”地名之争,到底哪个更准确?

滆湖(西太湖)美景

 

“滆湖”与“西太湖”地名之争,到底哪个更准确?

常州市地名文化委员会会长:滆湖是标准地名,并无更名,西太湖是俗称,自古有之。

 

 

近日,常武地区多家网站有人发出帖子,就“滆湖”和“西太湖”到底哪个地名更加准确发表了各自观点。其中,有网友认为武进将“滆湖”叫做“西太湖”是为了傍名声在外的无锡太湖的名声,也有网友给出不同意见,发表了《滆湖在清朝就叫西太湖,铁证给外地网友和近代来常移民普及下西太湖历史》的帖子,引发网络热议。

 

对此,记者采访到常州市地名文化委员会会长孙晓锋,而他给出的答案是,“滆湖是标准地名,西太湖则是滆湖的俗称,并没有更名一说,与无锡的太湖更加是没有关系。”

 

滆湖(西太湖)由来

 

滆湖俗称西太湖、沙子湖,南北长25公里,东西平均宽6.6公里,现有水面积24.9万亩,常年平均水深约1.3米,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是江苏五大湖泊之一。

 

对于滆湖(西太湖)的由来,孙晓锋介绍道,武进区西湖街道驻地原是滆湖的一部分,1971年因围湖造田才变成旱地,在该处附近曾发现东汉早期的墓葬,说明滆湖在东汉早期时还未形成,而最早提到滆湖的是三国时东吴经学家虞翻,他曾言“太湖有五湖,故谓之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五湖,并太湖之小支,具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说明虞翻时滆湖已经存在,而虞翻生于公元164年、卒于公元233年,因此可以断定滆湖的形成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

 

而关于滆湖的取名由来,孙晓锋表示,在常武地区的地方志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但是,宋《祥符经》记载有“(滆湖)多白鱼,南连沙子,昔有滆姓人携龙壳归,地遂陷。”可见,滆湖是因一场陷落地震而形成的。“滆”是个多音字,一读“革”(gé),另一读“核”(hé),而古代一般读作“核”,“陷”在常武地区的地方方言中读“寒”(hán)音,与“滆”字古读“核” 音相近,古人用字只要字音相同或相近即可通用,滆湖之“滆”字古读音既然与常武地区地方方言“陷”字读音相近,则滆湖取名很可能即是“陷地成湖”之意。而另一种说法是,陷落地震之前湟里与南夏墅等地是连在一起的,而“陷地成湖”后,两地却被“隔”了开来,故称之为滆湖。

 

滆湖与西太湖之争

 

对于有些网友认为滆湖在近年更名为西太湖的说法,孙晓锋直言,“滆湖从未更名为西太湖,这一点毫无疑问。”他说道,众所周知滆湖4/5属于常州武进,1/5属无锡宜兴,像这种跨地级市的地名命名或更名,必须由省民政厅根据所在地级市取得的一致意见初审后拟文件报请国务院批准后方能正式生效,双方任何一个地级市单方面宣布更名都是无效的,更别说县区级政府宣布更名了。

 

那滆湖与西太湖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宋咸淳《毗陵志》和清《武进阳湖合志》等多数文献均记载其正名为滆湖或西滆湖,后者载曰:“西滆湖俗称西太湖”(如图)。但记者也注意到,在滆湖边有块大石头,上面却写着“西太湖”三字,很多政企及旅游区作宣传时,也打着“西太湖”的旗号。

 

为此,孙晓锋向记者解释道,西太湖自古就是滆湖的俗称,用俗称进行宣传是无可厚非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金坛有个洮湖,俗称长荡湖。长荡湖大闸蟹、长荡湖籽虾等都很有名,如果说洮湖大闸蟹、洮湖籽虾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一个地方用俗称作宣传甚至比用正名更有效,这对传承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都会带来一定的裨益。当然,如果是正式的地名著作、地名文件等,一定要使用规范的标准地名——滆湖。”

 

记者打开“天地图·常州”、《武进旅游交通图》等地图,确实发现标注的是“滆湖”或“滆湖(西太湖)”。孙晓锋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民政部门参与绘制的地图,用“西太湖”或西太湖(滆湖)来标注也是可以的,不算失误。

 

对于近几年“西太湖”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倾向,孙晓锋表示,这方面除了文化的传承,还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首先,西太湖这个俗称比滆湖好听,容易打响西太湖产业品牌;其次,“滆”是生僻字,不容易辨认和记住;再者,武进于近年先后成立了西湖街道和西太湖生态休闲区管委会,故“西太湖”使用频率高于“滆湖”就显得很正常了,“说叫西太湖是为了傍名声在外的无锡太湖的名声,这肯定是无稽之谈了。”

 

滆湖动人的传说

 

“关于滆湖的由来,除了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外,在民间还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传说故事,其中最动人的当属七仙女的传说了。”孙晓锋说道。

 

相传,玉皇大帝生了七个女儿,她们个个长得如花似玉,人称“七仙女”。一天,七仙女听说太上老君的兜率宫里有大、中、小三面铜镜,不光能照面容,还能看到人间,是三面难得的宝镜,就十分想借来一看。可太上老君十分吝啬,根本不肯答应七仙女的这一请求。在一次蟠桃盛会时,七仙女们趁太上老君赴蟠桃盛会之际,偷偷溜进了他的兜率宫,拿走了他的大、中、小三面宝镜。

 

透过宝镜子,她们看到自己果然如鲜花般水灵,比自己想象得还要美三分,把镜子反过来看时,只见凡间青山环抱、绿水悠悠,女的在纺纱采茶,男的在耕种读书,一家家相敬如宾,一村村鸡鸣狗吠,这里,正是富庶一方的江南常州。七仙女觉得镜中的画面比三十三重天宫里要好得多,美得多!从此,七个仙女看得生起了“相思病”,变得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在仙宫里对着三面镜子照个不停。

 

一次,玉皇大帝去看望女儿,发现她们正拿着太上老君的三面铜镜照着,知道她们留恋人间美色,于是将这三面镜子从女儿们的手里抢了过来,顺手往下界扔去,落到了苏南大地上,化成了三个大小不等的湖泊。有一天,七仙女中最小的一个终被住在由小铜镜变化成的“小湖”旁的董永卖身葬父的事情深深打动,便偷偷逃出天宫,下凡到“小湖”旁的常州金坛董里(即“董永村”),与这位叫董永的人做了夫妻,演出了一场妇孺皆知的“天仙配”。

 

后来,人们觉得铜镜原本是太上老君的,就把由铜镜化成的最大的湖叫作“太湖”;不大不小的湖隔在两湖中间,就去“耳”改“水”,称之为“滆湖”;最小的湖,由于是七仙女下逃之处,故改“走”为“水”,称作“洮湖”,今称“长荡湖”,这就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的太湖、滆湖和洮湖的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