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即善,中国古文化的道德即善之教化。古文化的善的概念是,善来自天地本源,自然。善来自天。亦即善来自自然。“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效仿道德之公正,善即公正,利他。
即天人合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变化与人的行为的统一,人的意志与自然意志的统一。这里,人部分地成为自然之一,人即自然。古文化还没有预见到文明对人的异化。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完全是自然的,适应自然的。这样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三:秩序性筹建 古文化认为一切是有序的,那么人类应该是有序的,人类秩序与自然秩序是统一的。这里不是上述的重复,而是对秩序的强调。《易经》即秩序演绎。“一阴一阳”,秩序也,就此进入人伦,人伦秩序的筹建,国家秩序的筹建。“先规定,后存在”,按照秩序思维和行动。“三思而后行”,即思维与行为的秩序。“无规矩不成方圆”,先规定,后存在。此非因果关系的凸显,而是链式关系的凸显。
革故鼎新出自《易经》《革》《鼎》卦。革者,巩固也,鼎者出新也。按照自然的变化,新旧交替,巩固旧的,滋生新的。自然,社会,人伦都是如此。
古文化认为物极必反。任何单一性的运动结果都是向对立面返回。这里已经有所谓的辩证法的思想。在此建立了“庸执厥中”的思想,即中庸之道。
古文化重人轻神。凸显人之价值,人之价值在人伦关系。长幼有别,以自然年龄建立的“孝道”,尊老爱幼。人的价值凸显,在人万物之灵的认识。此时古文化独有的。人是万物之灵,暗示人高于神。人的价值即服从,认识,顺应自然。自然是万能的,对天地祭祀,说明古文化的泛神论在自然界中。
古文化始终以感官世界为真实世界。淡化抽象层次的世界。此其缺失,亦其优势。为什么?进入抽象层次会形成虚无主义,淡化此点,就始终获得现实感,中国人的实在性,即感官实在。非观念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现实主义淡化了对抽象层次的重视,糟粕精华并在。
中国古文化并不拒绝世俗,而是“入乡随俗”,善俗,即对世俗的适应性,不愤世嫉俗,保持世俗在传统中的递进。中国人至今还善于服从世俗,不显示与世俗的冲突和逆反。孔子云“攻乎异端,其害斯己”。儒家,道家,佛家都接受世俗。 综上所述。古文化在多神教,自然观,人伦观中已经有成熟的哲学观念。如何对待自然,如何进入社会,如何组建家庭,如何展开人生,都有涉及。也就是说,古文化已经是兼备各种部件的文化。其圈子封闭,亦是其完善性的表现。经济上的小农经济,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化上的自我完善,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已经成为成熟的文化。 以自然为依托,以善为核心,以人为本质。 |
|